“机器化学家”小临
智能科学的浪潮正澎湃地席卷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科学实验中,如何使用好人工智能这一工具?10月27日,在第二届智能科学家生态联盟大会暨智能科学家论坛上,由中国科大自主研发的“机器化学家系统1.2版”正式发布,为全球首创,能够帮助科学家操作实验,解放科研生产力。
“机器化学家”高效协助实验
在中国科大的实验室里,能够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实验室内没有人,只有几台动作灵活的双臂机器人在实验台间来回穿梭,它们伸出手臂研磨材料、配制试剂,有条不紊。更厉害的是,它们不仅能够做实验,还会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案,这就是中国科大教授江俊此次带来的“机器化学家”,取名为“小临”。
江俊介绍,小临由双臂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导航系统、视觉系统、末端实验装置、AI边缘计算平台、人机交互软件、科学实验大模型等组成,可以进行语音对话和实验方案设计,还能识别实验器皿、仪器设备,感知实验过程和实验环境,科学家们可以输入任务指令,操控它进行更加拟人化的科学实验。“从数百万材料的可能组合中找到最优解,很多科研人员一生都做不完。而有了小临,我们只需要一两周时间。”
小临不仅能够在效率上解放科学家们的生产力,还能够大大提升科学实验的质量。江俊举例,科学家们要把实验操作精准控制在0.1mg,需要耗费精力和体力,而这样的实验操作,对小临而言则是轻而易举。“‘机器化学家’让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调用科学认知力、科学实验力、科学计算力,突破人类在个体体力、算力、脑力、科学经验方面的瓶颈。”
科大师生十余年攻坚研制“小临”
江俊告诉记者,从2013年起,他们便开始了“机器化学家”的研究。2021年,中国科大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融合了“化学大脑”,集成了2个移动机器人和19个智能化学工作站,江俊为其取名“小来”,寓意着“未来已来”。借助小来,科学家们利用火星陨石创制出了实用的产氧电催化剂。如果用人工方式来做,找到最佳配方可能需要2000年,而小来只用了5周时间。
此次发布的小临,其取名寓意为“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是小来的升级版。它从单臂机器人变成了双臂协作机器人,并带有自主导航,可以模拟科研人员的双手进行科学实验,具有更高的柔性,能极大减少实验平台的定制开发。小临还自带AI边缘计算平台,存储有训练好的国产自主AI框架的科学实验大模型、多模态视觉语言模型,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实验方案。
目前,小临已经投入科研端应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常可可介绍,该所已经和中国科大合作,在所里引进建设“机器化学家”的全流程操作系统,将用于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实验。未来,小临有望在能源、化工等产业端落地应用。
·本报记者 刘小容 张正朋 实习生 张佳懿 文/图·
相关链接
点燃“范式革命星星之火”
第二届智能科学家生态联盟大会暨智能科学家论坛在肥举行
本报讯 10月27日,第二届智能科学家生态联盟大会暨智能科学家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召开,现场发布了“智能科学家生态联盟宣言”、点燃智能科学“范式革命星星之火”,举行了系列圆桌论坛,讨论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质科学的交叉融合。
此次活动以“智能科基,范式革命之火”为主题,由中国科大主办,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合肥市科技局承办。5位院士出席,来自全国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的160余位科学家、企业家参会。
当前,全球科研界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持续攀升,特别是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引发广泛关注,近期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早在2023年9月,中国科大联合智能物质科学领域的国内优势单位共同成立了智能科学家生态联盟,致力于建立智能科学家实验室规范,推动智能物质科学学科建设等。
本次活动现场新增了45家联盟会员,中国科大的罗毅教授发布了“智能科学家生态联盟宣言”,号召联盟单位将推动学术端与产业端深度合作,鼓励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应用场景开展针对性研究等,将作为指南针指导联盟在创新、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会上点燃了象征科学研究范式的“范式革命星星之火”,标志着将在全国共建智能科学家基础设施,开启智能科学研究新范式,帮助人类突破体力、算力、脑力、学科认知力等个体局限。
原文链接:https://newspaper.hf365.com/hfrb/pc/content/202410/29/content_48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