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博览

2023年03月22日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一期顺利举办

为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3月15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在310会议室举办,执行院长刘立,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杨保国,副院长汤俪瑾,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荣教授,叶政副教授,《理论建设》编辑部副主编欧世平,编辑部主任陈竹君,融媒体编辑刘凯及学院青年教师参加活动。此次学术沙龙由魏荣主持。

活动伊始,杨保国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回顾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委党校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程,表达了对《理论建设》学术期刊的肯定以及长期合作的希冀,希望借此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陈竹君介绍了《理论建设》期刊的创办、发展历程,详细说明了与马克思学院专业相关的专栏设置,欢迎青年教师积极供稿。

四位青年教师依次作交流发言。刘海龙汇报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他对现代化的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思想观念革新和创造的现代化、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现代化、当今时代其它国家可借鉴的现代化典范三重历史逻辑,并从物质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三方面归纳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苏振源分享论文《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认为历史自信包含三重递进的认识论意蕴:基于历史成就的积极信念;把握历史表象内在本质的规律性认知;自觉因循规律的历史主动。在坚定历史信念、深化规律认知和增强历史自觉三个层面,文化自信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弘扬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上升为世界历史性文化,筑牢历史自信的关键方略。

江可可汇报论文《“两个结合”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她从“两个结合”视角出发,认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应有之义,又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生态智慧,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问题导向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彰显了对西方传统现代化理论和道路的价值超越。

虎旭昕分享的主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正确处理六个重大关系》。她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关系,扩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论域的学术增长点。她采用“史论结合”的叙说方式,结合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对这六组重大关系进行了学理探究。

欧世平对四位青年教师的发言做学术评议。他认为青年教师的论文符合《理论建设》期刊的要求,肯定了其共性特征:首先,选题新,主题与二十大报告精神相契合,具有高度的时效性;其次,立场稳,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评判与阐释中国的实际问题;第三,论证好,坚持守正创新,资料翔实且逻辑性强。他从期刊编辑视角分析学术论文需要达到的底线要求、政治要求和发展要求,并举例说明论文的查重率、选题的新颖度、论证的逻辑性、创作的效率性等要求。

刘立指出,欧世平副主编从内容和技术上为青年教师如何写好文章提出了中肯建议,特别感谢了《理论建设》的热情支持。他建议青年教师从“小切口”入手,探讨“大问题”、透视“大理论”,开展具有战略格局和实践导向的学术思考,积极撰写“有高度”“有深度”和“有厚度”的理论成果。他指出依托《理论建设》开展的青年学者学术沙龙,达成了学院和学术期刊彼此帮扶、共同成长的双赢局面。学院此后将继续积极搭建桥梁纽带,创建学术交流工作平台,将学术沙龙活动打造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载体,进一步传播科大马院声音,整合资源形成学科特色,做优做强学科建设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3.14
  • 03.13
  • 03.13
  • 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