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院士做客“中国科大论坛”
4月7日下午,著名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院士做客“中国科大论坛”,在生命科学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青年学子如何做好科研》的报告。报告会前,许武书记会见了李家洋院士。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薛天主持。会议开始,薛天向李家洋院士颁发了中国科大论坛演讲嘉宾纪念牌。
报告会上,李家洋院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何谓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二是如何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三是通过实例分析告知大家如何做。
李家洋院士认为,科研工作者有三类:一是科学家,他们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探索和了解的渴望;二是专家,他们在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第三类只能称之为职业工作者,他们把科研仅仅作为谋生手段。他指出,科研工作者的发展路径既可以先易后难,从工作人员做起;也可以先难后易,从博士后做起。他强调,成为一个优秀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敏锐的洞察能力、优异的成果产出、鲜明的研究特色、良好的工作条件、勤奋进取的状态、团结合作的团队以及严谨求实的学风。
李家洋院士指出,要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要有合格的好导师,导师要明确目标、选对题目、创造条件、密切交流、追求卓越、领导能力、加强管理以及遵守规范。而且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具备科研最基本的三要素,即创新性、重要性和真实性。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文献查阅与理解能力、方案设计与动手能力、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研究总结与表达能力。当各方面条件都具备和完善后,就有极大的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最后,李家洋院士通过对他自己实验室的剖析,给在场听众更加直观的感受。
李家洋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平易近人的表述,告诉同学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原本1个小时的报告会,不知不觉延长到近2个小时。会后,同学们与李家洋院士进行了进一步交流,深感获益匪浅。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1982年获安徽农学院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至2011年,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所长;2001年至2016年历任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2001年起任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中科院人才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优秀团队研究基金;获何梁何利生命科学奖(2004)、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2014),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4)、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德国科学院院士(2012)、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2015)。
长期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途径调控的分子网络研究和水稻品种设计育种,在解析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机制上做出了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贡献,引领了该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相关成果多次受到Nature、Nature Genetics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的专文评述,先后4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或“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生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