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年第5期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题“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实践与探索”,原文标题《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有效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本文为精简改编版
包信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单独一个部分,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的关键交汇点。“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的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中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本文以中国科大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例,梳理近年来中国科大从“所系结合”到“科教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创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和经验,探讨一流大学建设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的作用。
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推动科技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此后,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决策部署,不断丰富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与实施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专章部署,赋予了其新的内涵。高等学校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之一。
承担基础研究任务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强调要“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这对未来基础研究的组织范式和相关主体职能关系进行了精准阐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原始创新的主战场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09—2020年,我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从 145.5 亿元增长到近 725 亿元,增长约 5 倍。2020 年,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执行结构数据显示,高等学校占比为 49.4%,成为基础研究经费执行的主要部门。
中国科大历来注重基础研究,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结合学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特点,从科学发展方向和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出发,以高站位、宽视野、大格局,多措并举下好基础研究布局“先手棋”。学校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推动实施“理实工程”,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和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平台为依托,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和以学院为基础、以重点实验平台为支撑、以自由探索为主的卓越科技创新体系,设立多梯度校级自主部署项目,重点支持针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排名中,中国科大在全球高校的排名持续上升,2020 年跃至全球高校第 4、国内高校第 1,此后稳居全球高校前 10、全国高校前 2。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2021 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分别强调,“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主要载体和集中体现,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力争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作为一所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党和国家培养尖端科技人才”是中国科大与生俱来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科学院直属高校,中国科大发挥“所系结合”优势、创新“科教融合”方式,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任,作为核心力量参与建设合肥国家实验室。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中国科大与国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深空探测实验室,围绕深空探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研究。围绕国家“双碳”战略,中国科大集中化学、材料学、环境科学等优势力量,建立碳中和研究院,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科大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汇聚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支持打造“科大硅谷”、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20 年,中国科大被列入首批 40 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单位,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意见》,探索“科技赋权”改革的“中国科大模式”。截至 2023 年 4 月底,超 50 项成果申请加入赋权改革,批准转化 31 项成果,涉及 130 项知识产权,设立高质量创业企业 25 家,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依托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通“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累计培育企业 301 家,国家高技术企业 90 家,高成长企业 52 家,已在自主信息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产业创新链条,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生态链的技术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大推动形成一批量子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中国科大力量。
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推动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
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高等学校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前提下,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蓄水池”。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一所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建的大学,中国科大从建校起,就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肩负起科技创新重任。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血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精神基础、是践行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根本需要。中国科大将科学家精神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结合起来,凝聚创新人才培养合力,着力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科学院院长多次来校主讲“新生第一课”。中国科大校党委书记为本科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课、为毕业生上毕业思政课,校长讲授“开学第一课”,多措并举在学生心中种下“科教报国”的种子,充分挖掘基础课程中的科学家精神,助力塑造德才兼备、勇攀高峰、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科技创新人才。
“科教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自 200 多年前威廉·冯·洪堡创立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时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标志。自 1958 年建校以来,中国科大按照中国科学院制定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集中全院力量和科研优势办学,促进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几经发展,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大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从建校之初的“所系结合、全院办校”1.0 版本,到 21 世纪初“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 2.0 版本,再到新时期“科教融合、争创一流”的 3.0 版本,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实现全面融合。
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中国科大持续推进学生深入科研一线、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利用校内 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科技企业的优质科研资源,每年举办各类夏令营活动,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建造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设立科研实践课必修学分,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基础学科前沿;鼓励本科生参与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批建设未来技术学院,首批创办量子信息科技英才班,充分依托合肥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培养一批在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中国科大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将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
1978 年,响应“快出人才、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号召,中国科大率先创办少年班,围绕“因材施教”求实、求新、求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试验,并不断将成功经验推广至普通本科生培养中。2009 年起,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深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模式,探索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陆续开办了 19 个科技英才班。2010 年,中国科大正式获批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2019 年,中国科大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不断探索建立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新载体,初步形成多层次、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每 1000 名本科毕业生中就产生 1 名院士,这一比例位居中国高校首位。
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推动原始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等学校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之一。
一流学科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沃土
中国科大将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以主体学科带动相关支撑学科进行重点方向突破,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沃土。“双一流”建设以来,中国科大按照“11+6+1”的学科布局,重点建设 18 个学科(图1)。按照“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基础学科率先一流,新工科跨越发展、新医学融合发展,管理与人文特色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临床医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 6 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新增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能源动力等 6 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临床医学 2 个本科专业,中国科大实现了学科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图1 中国科大重点建设的18 个学科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中国科大以学科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落实“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制定“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实施方案”,高水平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围绕“双碳”、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地深空等一流学科重点领域方向,设置“双一流”学科重点项目,持续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中国科大通过全周期规划、阶段式发展、精准化支持举措,发挥育才“磁场效应”,释放引才“链式效应”,培育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坚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学术荣誉体系,设立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岗位;实行灵活的结构年薪制,统筹实施各类人才项目,保障聘期制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为新引进人才提供科研启动经费支持,精准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成才发展;建立校友动态信息库,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在引才宣传、人才举荐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国际访问教授计划、设置大师讲席教授、外聘院士岗位等,发挥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用好引智渠道;通过“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不断完善人才管理体系,推动科研人员“放管服”,积极为人才松绑、减负、降压。
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中国科大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协同性,抢抓创新发展机遇,建设面向执着攻关创新的科研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产生了一大批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技术,孵化出多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2016 年以来,中国科大多项成果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被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点赞;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7 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 项;国际重大进展、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闻入选次数及自然指数 2020 年度、2021 年度排名等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长期以来,中国科大努力打造适合科技创新的“生态圈”。弘扬科学家精神,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执着攻关创新的综合学术评价体系,营造风清气正、鼓励创新的学术生态,进一步激发创新灵感、促进学科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高等学校特别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的关键交汇点。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发展,中国科大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的典型代表,用发展和经验表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有效实践。一体化部署为新征程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进一步前进的方向,启发“双一流”建设高校进一步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用,不断探索三者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尽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刘爱华和科研部田艳萍等在撰文中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包信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催化过程和新催化剂研制和开发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学实践: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有效实践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