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21年03月09日
【江淮时报】用城市韧性提升城市自愈能力 ——访住皖全国政协委员郑永飞

近年来,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韧性城市”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3月7日,记者采访住皖全国政协委员郑永飞时了解到,今年两会郑永飞就“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提交提案,呼吁大家对城市风险抵抗能力的重视。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近年来,各地在韧性城市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郑永飞调研中发现,韧性城市建设存在顶层设计、韧性评估、风险防控能力方面有待完善;一些城市虽已查清城区地质环境状况,但尚未制订城市韧性评估标准,不了解城市韧性潜在风险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以开展标准化城市韧性建设等问题。

为此,郑永飞建议,顶层上,构建韧性城市安全框架。从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协调机构、应急设施完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保障完善,同时成立韧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协调韧性城市建设。中层上,加强城市韧性评估。建立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将城市韧性度划分为高、中、低三个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城市风险电子数据库、加强城市灾害风险评估、进行灾后安全性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郑永飞认为,在基层上,要推动协同互动狠抓落实。建立协同机制,政府部门将风险联防平台接入政务网络,协同消防、医疗、特勤、居委会等单位主动展开信息交换,在网络云端组建应急指挥中心,提高信息发布、决策指挥和跨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建设应急物资共享平台,培育应急产业,举办防灾教育及训练活动,培养韧性城市意识。

引入灾害保险机制,拓宽保险覆盖面,通过重大风险转移为底层居民利益兜底。

本报见习记者 王悦

《江淮时报》(2021年3月9日2版)

https://szb.ahnews.com.cn/jhsb/pc/con/202103/09/c818731.html

  • 04.24
  • 04.23
  • 04.22
  •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