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5年12月08日
【安徽商报】新晋中科院院士有六位“科大人”

少年班下了“双黄蛋”

 

昨日下午,中国科学院2015年院士增选名单出炉,共61人当选,这也是院士制度最新一次改革后,中国科学院迎来的首次院士增选。安徽商报记者了解到,这其中,中科大的陈晓非、陈仙辉、杜江峰三人新晋院士,此外,还有谢心澄、景益鹏两位校友当选院士,校友庄小威当选外籍院士。这六人中,杜江峰和庄小威都曾在中科大少年班就读。

 

陈晓非:科研上的完美主义者

  

翻开陈晓非的科研履历,就会看到诸多荣誉: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3年被聘为教育部高校地球物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15年被聘为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球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015年当选为首批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在陈晓非看来,自己“只是做了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应该做的事”。熟悉他的人却说,他是“科研上的完美主义者”。

  

1958年,陈晓非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身为教师的父母言传身教,陈晓非从小就喜欢数学。据介绍,当年,中学数学老师为了满足他的求知欲,在每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都会专门为他出一道数学难题,而陈晓非每次都能迅速而正确地解答。 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数学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此与地球物理学结缘。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陈晓非留在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后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在国际著名地震学家Keiiti Aki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系统发展了能够解决横向非均匀地球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问题的广义反射率方法,在国际同行中崭露头角。

  

在美国学习工作十年后,1996年,陈晓非说服了当时正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妻子,独自踏上了归国的旅途,先是在北京大学任教,后来,回到母校中科大。在陈晓非眼中,做科研需要一种“至善”的精神,即一种对完美、极致的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此次,陈晓非当选中科院地学部院士,面对这个的巨大荣誉,陈晓非视为“下一段科研道路新的开始”。他期待未来能带领研究团队继续在地球物理学科研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

陈仙辉:爱做红烧肉给学生吃

  

早在2013年,已经连续空缺三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终于“名花有主”,由赵忠贤、陈仙辉等人完成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摘得大奖,“中科大陈仙辉”这个名字以及他身后的“中国超导研究力量”,由此备受关注。在陈仙辉眼里,超导更是充满魅力:“有人说,人类文明史可以用材料来划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下一个可以用来划分时代的材料,可能就是室温超导体。”陈仙辉认为,一旦发现室温超导,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将是天翻地覆的,“到那个时候,我们出门可以坐上悬浮的超导车,甚至手机、手提电脑充一次电就能用上好几个月。”

  

早在1989年,硕士毕业的陈仙辉在中科大深造,师从吴杭生院士读博士。从1992年留校工作至今,他一直耕耘在超导研究领域。 2008年2月,在外开会的陈仙辉得知,日本科学家发现氟搀杂的镧氧铁砷化合物在-247.15°C时具有超导电性。开完会的陈仙辉,旋即赶往学校,研讨会从深夜11点开始。基于长期的积累,陈仙辉首先想到用钐替换镧作为研究对象。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陈仙辉小组经过反复实验验证,在国际上首次在常压下获得临界温度达到43K(–230.15°C)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这标志着人类发现了新一类的高温超导体,超导家族又多了“铁基高温超导”这一新成员。该项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并入选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陈仙辉的严格只在科研和学习上,生活上,他很爱护学生。当年,导师吴杭生经常在家里请弟子们聚餐,还手把手地教会了陈仙辉做红烧肉。如今,陈仙辉的家里也经常师生同乐,飘出“记忆中的红烧肉味儿”。

 

杜江峰:我的实验室从不打卡

  

今年是杜江峰在中科大度过的第30个年头了:16岁那年保送中科大少年班,本科毕业后即留校工作,同时攻读研究生;28岁时开始进军当时最新的量子计算实验研究领域,成为我国最早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接下来的近20年里,杜江峰一头扎进量子计算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杜江峰的科研成果“大数据”让人惊叹:他带领的科研团队迄今已发表了2篇《自然》、2篇《科学》、6篇《自然》子刊、25篇《物理评论快报》,在其他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他引2000余次。

  

就在今年3月,杜江峰领衔的研究团队再一次创造了一项惊艳世界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钻石中的氮-空位点缺陷作为量子探针(简称“钻石探针”),选取了细胞分裂中的一种重要蛋白为探测对象,将量子技术应用于单个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了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这项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同期《科学》“展望”栏目专文报道称赞:“此工作是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质分子实时成像的里程碑。”“这种以钻石为‘探针’的磁共振方法可以把以前看不见的东西变得‘看得见’,在化学、材料、生命等很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杜江峰说,“之所以这项研究是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源于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能将生命科学的探索推进到单分子水平,那么就有可能对探明很多疾病的起源有所帮助。”

  

据了解,杜江峰的实验室人数不多,加上他自己,大约10人,而且基本上是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我们的实验室全年没有休假日,几乎每天在凌晨以后还有人在工作。”这一点让杜江峰颇感自豪,“但事实上,我的实验室从来没有打卡制度,科研人员和学生们都是自愿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在实验室里,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科研的快乐吧!”

庄小威:最年轻中科院外籍院士

  

今年43岁的中科大1987级少年班校友庄小威,当选2015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打破了多项纪录——她是今年最年轻的中科院外籍院士,也是中科大历史上第一位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大新创基金会与少年班校友会的同学们还努力查证出:“她高度疑似史上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庄小威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师讲席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哈佛大学化学和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教授。 201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她还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庄小威的父母退休前都是中科大教授,1972年,庄小威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自小聪明伶俐。 15岁时,她从苏州中学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就在几年前,庄小威回到母校与中科大新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时,曾经谈到,她很小就对物理感兴趣,这一份兴趣来自于父母的启发和鼓励。

  

大学里,庄小威选择了物理专业。整个大学阶段,她对任何物理定律都想搞清楚,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也成就了如今在中科大校园还一直流传的传奇:她取得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四大力学的满分。在25岁时,庄小威就获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师从著名生物物理学家、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做生物物理学博士后研究。 2001年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助理教授。在2003年,她曾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也是24个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2

006年初,34岁的庄小威晋升为哈佛正教授。她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艾滋病、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在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中科大少年班的著名才女,如今,她花费大量时间帮助母校的学科成长,她多次回到中科大讲学。2015年8月,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聘请国际著名生命医学领域专家,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国际咨询委员会”,庄小威也在其中。

 

[其他院士]


谢心澄

中科大本科毕业,1982年经李政道项目研究生赴美,1988年在马里兰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讲席教授,是首批“中科院人才计划”海外引进人才,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此次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景益鹏

1989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硕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与演化”项目首席科学家等。此次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安徽商报2015年12月8日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sb/20151208/article_3393549.shtml

  • 04.30
  • 04.30
  • 04.30
  •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