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 父亲称教育孩子的根本,是绝不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5月26日,一名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小伙儿,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这相当于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
他叫河江,是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也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
这不是他第一次获得一所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曾经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现在乡村逐渐流行读书无用论,认为寒门很难再出贵子。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挺无奈的。”何江说,“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够把一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那些还在路上的农村学生一点鼓励,让他们看到坚持的希望。”
父亲的理念
再苦再穷不让儿子“留守”
上世纪80年代的湖南农村,像当时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以土坯房为主,孩子的零食以糖水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就在那时诞生,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到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打工,老人照顾几个年幼在家的孩子。
1988年,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的一户农民家中,何江呱呱坠地。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几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又是砌砖瓦房子,又是给孩子带礼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个土坯房子。何江印象最深的,是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儿子讲故事。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我爸高中都没毕业,也不知道哪里找来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何江上大学后,有一次问起父亲,哪里找来那么多睡前故事,父亲告诉他,很多故事都是自己瞎编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除了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何江的父亲还严格要求两个孩子的学习。放学后,何家的两个儿子通常是被关在屋里“自习”,作业做完了,继续自习;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农村男孩都在田间地头玩耍。
学业要进步,农活也不能丢
何江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人,也是第一个念书念到美国去的人。而弟弟何蛟龙也将从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赴上海工作。对此,父亲何必成十分骄傲和自豪。“村里就我屋里两个研究生。我们土话讲,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何必成虽然高中没毕业,也算是当地的“知识分子”,但只会讲一口“塑料普通话”。他告诉记者,他教育孩子的根本,是绝不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既然生在农村,就注定了只有读书才是出路。”他说,从两个儿子幼时起,他便反复告诫“一定要好好读书”,两个儿子也争气,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并不断进步。
何必成说,和其他家长教育孩子不同,“我要求他们学业要进步,但农活也不能丢。”他说,每年暑假他都要求两个儿子下田地干活,一方面是让他们认识劳动,另外是希望他们借此强身健体。儿子何江在哈佛的演讲,为这个农村家庭赢来了无数赞誉,对此,何必成语气淡定地说:“我觉得还可以!”他说,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不想把孩子说得太完美,“他不能骄傲,虚心才能使人进步!”
母亲的方法
不识字的她喜欢陪儿子学习
鼓励孩子给予了最大的自信
说起父母的教育,何江的弟弟何蛟龙也有着别样的体验和感受。
他说小时候,爸爸对哥哥和他的要求十分严格,比如拿筷子的姿势不对都要纠正,还会讲很多道理给他们听。“比如大人讲话,小孩不许插嘴。他特别注重家教,要求每天按时吃饭,而且要求家人都要围坐在一桌一起吃饭。”
“爸爸喜欢看小说,爱讲故事,讲了很多经典著作里的故事。”有些,则是他自己发挥,编故事讲给他们听。在何蛟龙的印象中,爸爸暴风骤雨式的严肃教育,常让很多小伙伴们感到压抑。由于兄弟二人学习好,家中也有亲戚的子女前来学习,但往往待不到很长时间就离开了。
支撑两个男孩保持学习兴趣的,是那个“文化水平不如爸爸”的母亲。
在何江眼中,母亲是个温和派。父亲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母亲总会在一阵狂风暴雨后笑呵呵地跑过来,送上“和风细雨”。
在母亲那里,两个儿子总能找到自信。何江现在知道,母亲当年的做法,就和如今他所见到的美国人的做法一样——以鼓励孩子的方式,给予孩子最大的自信。
湖南农村的妇女,在农闲时通常喜欢聚集在一起唠家常。但何江的母亲更喜欢陪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
因为不识字,她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
何江记得,自己和弟弟都喜欢给母亲“上课”。母亲的循循善诱与何江如今正在接触的美国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刚来美国时很不习惯,不管提什么建议,导师都说可以试试看。”何江说,美国有一种“鼓励文化”,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那些名字被印在教科书上的“牛人”,都会习惯性地给予学生鼓励。他们会在跟你一起啃汉堡、喝咖啡、泡酒吧时,时不时地鼓励你一番,让你觉得“前途不错”。
就连这次申请哈佛典礼演讲,何江也是在美国教授Diana Eck的鼓励下进行的。
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中国学生敢于申请。何江想要发言,目的是让美国的大学生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本版文据中国青年报、成都商报
学习秘诀
申请给哈佛本科生当辅导员
“农村英语”变为纯正美语
申请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对一个英语是母语的学生来说,这都有极大的难度。更何况何江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操着一口“农村英语”上了县城的高中。那是他第一次从农村走进城里。在宁乡县城,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城里孩子的巨大差距。
不怕“使苦劲”的何江,买了一本英文版的《乱世佳人》回宿舍“啃”,遇到读到不懂的地方,就在书本旁边进行大段大段的标注。
到了哈佛大学,何江又像刚上高中那会儿,焦虑不已。中国学生大多喜欢跟中国学生聚集在一起,很难找到机会练习英语。
何江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就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何江透露,这次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申请,自己的“农村故事”为整个演讲主题增色不少。他在演讲中介绍中医在中国农村发挥的作用,进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学所专注的生物光学、物理专业研究,“以一个理科生的角度,来反思科技知识和技术在社会上不均衡的分布,以及如何将自己研究的科技技术,更广泛地传递到世界不同地方”。
据悉,哈佛博士毕业后,何江将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学霸成长史
4岁上学就拿第一 告诫弟弟细节影响生活
何蛟龙比哥哥何江小两岁。提起哥哥何江,何蛟龙言谈间全是敬佩和喜爱。“我哥4岁多,就被爸爸送到村里的学校上学了。”何蛟龙称,由于学校离他家很近,经过爸爸何必成几番恳求,学校老师答应让何江试学一周。“没想到,哥哥在一周后的考试中拿到了第一名,就被留下了。”
哥哥基本上从小到大都是第一名。何蛟龙称,高中时,哥哥考入县里最好的中学宁乡一中。从农村刚进入县城,哥哥还经历了一番过渡期。一开始他的成绩并没能进入学校的重点班,然而大概从高二时起,他又频频成为全校第一。“在当时宁乡一中通常每年都有七八人能考进清华北大,”然而何江在高考那年,以5分之差错过北大,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何蛟龙透露,哥哥最早在高中就萌生了将来出国学习的想法。当时学校聘了一位外教,哥哥特别渴望和外教交流,于是便买来英文的《简爱》《飘》等回来硬啃,从而加强自己的英语学习。
哥哥进入哈佛大学后,何蛟龙也考进了电子科大。他说,从大二时起,便不再跟家里要钱,是哥哥为他提供了经济支持。“哥哥在哈佛大学做起了助教,每个月有几千美金的收入,这些工资完全够支付他日常的生活开支。”此外,哥哥还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以及生活补贴,由于哥哥对吃穿不甚讲究,懂得节俭,因此攒下来的钱足以供他读大学,还能孝敬父母贴补家用。
对于何蛟龙来说,哥哥何江时时刻刻都给他传递着温暖,也是他的榜样。“他从不贪玩,而且还会辅导我学习,每次回家的当晚都会和我聊至半夜两三点。我们聊见闻、书籍、电影,还有做人的一些道理。”
何江常会把生活中的感悟分享给弟弟。“他常对我说,细节会影响以后的生活。”何蛟龙说,有一次,哥哥在哈佛大学校园旁逛超市,见到一位美国老太太费力地拎东西时便帮了她一把,后来才得知老太太竟是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两人因此成为朋友,变为忘年之交。
2016年6月2日 重庆晨报整版
http://epaper.cqcb.com/html/2016-06/02/content_203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