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9年03月21日
【合肥晚间播报】我国第35次南极科考,中国科大两学子参与其中

3月11日,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所科考船“雪龙号”完成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抵达上海吴淞锚地水域,完成了历时131天的航程。在这次南极科考任务中,有两位中国科大学子在不同时间段参与其中,随着“雪龙号”的归来,他们在南极采集到的上百斤样品也被带回中国科大进行研究,他们在南极科考时经历了些什么呢?戳视频一起去了解一下。


合肥新闻频道记者:吴节正 蒋经纬


代海涛是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学院的在读博士生,他是去年12月18日通过智利,飞往中国南极长城站,研究氮循环中的微生物,研究南极氮循环中微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代海涛告诉记者,他们到达南极长城站的时候,正值南半球的夏天,虽然地处南极,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他们在南极每次外出科考时,都要带着大量的采集袋,因此他们最害怕遇到大风,把采集袋吹散,污染环境。


与此同时,科考活动也不能影响在南极生活的企鹅。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学院研二学生许奇斌去的科考站是去年新建的,他的科考项目是参与企鹅保护区的规划和企鹅粪土沉积物的采样。


在南极科考历时一个多月,两位中国科大学子都采集到了研究所需的大量样品。1月19日,装载样品的“雪龙号”在航行中,在阿蒙森海的密集冰区还发生了与冰川相撞的危险。


幸运的是,“雪龙号”只是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就近停靠在长城站维修,维修之后,再将他们的样品装上带回祖国。


随着“雪龙号”科考船的顺利归来,代海涛和许奇斌在南极采集的样品也顺利运回了中国科大,目前,两位中国科大学子已经开始紧张的实验工作。不过,回想起在南极科考的那段经历,他俩都记忆犹新。


合肥新闻频道记者:吴节正 蒋经纬


回忆科考经历 在艰苦中收获成长


代海涛和许奇斌在南极科考的那段时间里,正值南半球的夏季,极昼现象特别明显,工作起来分不清上午下午、白天黑夜。


南极气候多变,也给科考人员外出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因此,代海涛和许奇斌采集样本有时很不顺利,有时刚到采集点,天气就发生变化,这对外出科考来说是非常巨大的考验。


许奇斌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科考站尚处于建设中,条件比较简陋,只能住在类似于苹果形状的集装箱内。虽说这种形状的住所,有利于在南极恶劣的大风天气中不被吹倒,但是真到了起大风的时候,还是令人胆战心惊。


南极科考站的选址非常严格,而且不允许对环境造成污染,加之许奇斌所在的是新建的科考站,海水淡化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都没有完全建好,因此生活条件特别艰苦。


由于水资源缺乏,许奇斌在外出采集样品时,只能依靠自加热米饭和巧克力补充热量,就这样要坚持三天左右,他才能回到站区补充补给,吃一些肉类和蔬菜。对于喜欢上网的许奇斌来说,科考时想要上网休息一下,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是包括代海涛和许奇斌在内的科考人员也有丰富的娱乐活动,比如唱歌、打球,有时他们也会到俄罗斯、智利等国家的科考站进行交流。这一段科考经历,对代海涛和许奇斌两位年轻学子来说弥足珍贵。


晚间播报 2019-03-20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E0ODU0Nw==&mid=2650402342&idx=3&sn=d0c098c5f667aae6a99f54ce9b70b313&chksm=83d7f38ab4a07a9cd5597b0f426a69d11c530b4ae9af4debb125344f5062570b366346b04c84&mpshare=1&scene=1&srcid=0320zFAV2KXnWRU8SoroG3wo&key=98ec84ceb70159c2e9c7d4489d13799955d1fd3838985e2722cd8b8de8644e0515f3aedbaf2328a5ba6dc684cc47e6b4ce540c402d8d5b4298cde49d776101a94eb9bd5dff18257b5037d2b5e3f83dc8&ascene=1&uin=NTg0Nzc3Njk1&devicetype=Windows+7&version=62060619&lang=zh_CN&pass_ticket=%2FM7fRaztPkYa9clWbuvEClrwLsyIWOMC7rL1jhSGp8Kkc1dbxFjiyzfpOik%2BnVmM&winzoom=1

  • 04.30
  • 04.30
  • 04.30
  •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