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在合肥大圩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旨在加强高校和社会各部门之间关于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信息沟通与学术合作,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助推我国科学传播学科发展。与会嘉宾与参会嘉宾共襄大会、共话传播与教育。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教育与传播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杂志社、安徽沈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会议开幕式由杭州电子科大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教授韩建民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田松、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汤书昆、安徽沈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国栋分别致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周荣庭对平台进行了介绍。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田松在开幕致辞中对嘉宾和参会者表达了感谢和问候。他首先对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历史和发展脉络进行了介绍和梳理,他认为在科学传播领域有三支队伍,包括传统的科普工作者、媒体从业者和理论研究者。他表示今后需要重视科学教育部分,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让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达成多学科多元的对话和融合,这也是研究会建立的初衷之一。最后他宣布理事会决议,理事会一致通过吴国盛教授作为本会的荣誉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汤书昆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色文科建设是今天会议主题的重要背景支撑。“新文科”建设取得成效,既是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内生动力,更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对于科学传播研究中心而言,它需要响应中国科学院做好专业服务组织的要求,尽可能在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领域做具有品牌性影响的工作。汤书昆教授表示,现如今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科学传播地位提升,准确地传播科学、开展科学对话变得尤为重要。科学教育已经是现代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是促进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一种原动力。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是一项极具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事业,需要大家加强交流合作,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构建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安徽沈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国栋在致辞中介绍了安徽沈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他展示了沈福公司与中国科大科技传播系开展的深度合作,沈福村项目作为中国科大先研院“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培训实践基地和众创孵化空间,积极参与承办全国大学生数字创意大赛,招引优质人才和优质项目来沈福基地创新创业;同时期待与科大科技传播系协同转化优质资源,构建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相关的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周荣庭对近年来搭建的平台做了总体的梳理和介绍,包括科学教育与传播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先研院新媒体研究院和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安徽省科学教育教材重点研究基地以及《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学术期刊等平台,并表达了希望大家共同助推平台发展的美好愿景。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大会报告阶段,参会嘉宾分享了他们对于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观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周荣庭教授主持该环节。
田松教授在《博物学,作为面向生态文明的基础教育之核心》报告中从博物学的角度发表了对基础教育的思考。他提到,如今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转折点,而文明转型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建构关于世界的基本想象,这也代表需要重新建构中小学教育。在工业文明中,中小学知识体系以数理科学为核心,而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以博物学为核心,以此指导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田松教授表示,博物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与儿童天然亲近,是没有门槛的;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可以打开全部感官,解决自然缺失症。同时,田教授也从生态学、情感、美育、文学等方面多角度地对博物学进行阐释,阐明博物学在未来面向生态文明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应以博物学-生态学为基础,重建关于世界的基本想象。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王国燕教授作题为《数字与智能时代科学可视化趋势》的报告,她表示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渗透到各行各业各领域,不仅影响教育模式,也对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人工智能的协助让信息的加工和呈现更加智能化,科学技术延伸了视觉,让感视觉力超越肉眼的极限,带领我们从全新的视角观测社会。王国燕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图片展示了大数据可视化和前沿科学可视化,强调了在科学可视化中,艺术是一种形式,不能喧宾夺主,有效表达核心信息才是科学可视化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最后她分享了近期相关研究,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危险与机遇并存,需要我们提升综合素养和科学素养,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
浙江大学特聘研究员翟雪松作了题为《基于元宇宙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未来的教育要支持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希望能够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教育公平。翟雪松研究员提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特征的Web3.0时代,强调以社交媒体为平台的组织形式价值,并会有跨媒体异构数据的知识检索,以及社交媒体表征形式主要以 3D 或全息方式呈现为主。他表示将元宇宙接入GPT后,镜像主体间会进行交互,并提出了对于镜像体间交互数据保存、新知识产生的归属权等值得深思的问题。最后翟雪松研究员对他们团队开发的元宇宙平台做了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梁琰在《艺术与科学融合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报告中介绍了科学与艺术融合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梁琰副教授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现科学之美,他认为科学之美一方面源于我们所看见的美,另一方面不拘于感官的感受。最后他结合团队工作,提到在科学和艺术融合的趋势下,通过艺术将科学可视化表达,能够最大程度增加情感,与大众产生共鸣。
在交流环节,嘉宾回答了参会者针对报告内容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下午13点30到18点进行了两场专题论坛。第一场专题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立主持,翟雪松研究员担任点评。
第二场专题论坛由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洋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特任副研究员周慎点评。
论坛期间,每位青年学者就自己的论文进行15分钟陈述,随后由专家进行点评,论文作者就点评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积极交流回应。与会学者准备充分,提出观点新颖,乐于接受指正,展现了当代青年学者的学术风采。在论坛中,专家学者作为点评嘉宾与参会的青年学者展开热烈交流,点评真诚中肯,鞭辟入里,讨论氛围热烈而友好,参会者表示受益匪浅。
本次论坛分享包括苏州传媒学院程曦及其硕士研究生、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张军、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许辰佳、广州南方学院殷俊、合肥工业大学赵小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孙昕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杨正及其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魏崟海、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刘祎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王玖玲、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李凯、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麦文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姚剑芳等参会者。他们分享了相关的主题研究,与点评人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研讨,论坛环节精彩纷呈。
第九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在掌声中圆满落幕。
(科技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