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博览

2023年05月06日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理实交融”马理学科系列讲座 中国科学院大学袁江洋教授和苏湛副教授做专题报告

4月28日上午,中国科大“理实交融”马理学科系列讲座在东区第二教学楼2606教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袁江洋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苏湛副教授应邀作专题报告。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立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文学院科技哲学系师生参加。

袁江洋报告的主题为《科学精神是什么?》,他从什么是科学、科学的跨文化旅程和什么是科学精神三部分展开。袁江洋指出,科学在今天指自然科学的全部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他列举了科学家们对科学本质的看法与见解,如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之本质类似于逻辑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科学的本质是“逻辑+经验”,合称“科学合理性”,科学史奠基者萨顿认为科学是实证知识,默顿派科学社会学家认为科学是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他强调,要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视角,站在全球科学史的视角看科学及其学科,并就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话题之争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无论是“宽面条”还是“窄面条”,我们都应该首先承认其为面条,既不能放弃逻各斯传统,也不能否认本体论思维及其意义,否则人类知识王国会整体塌陷。同时,他介绍了逻辑经验主义科学论及其引发的科学合理性的坠落与丧失问题,并通过引用罗素的观点来说明人类理性在长时段意义上所起的方向性作用。

袁江洋以长时段全球史视角阐释了科学与科学文化的发生发展历程即人类文明汇聚、整合与创新,并总结了科学精神的实质。他认为,从罗马教父神学到经院哲学,再到现代科学的兴起,是沿着亚里士多德的思维路线进行的结果。科学精神是尊重理性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尊重实验和观察并且基于经验探索最大限度发挥人类理智创造力的精神,是坚持以经验探索和理性分析为基础判断真假、是非、善恶的精神,是坚持由真鉴善的科学价值论原则的精神。

苏湛分享的主题为《什么是“科学”——从词源学的视角看》。他指出,“科学”不是一个哲学范畴,而是一个历史范畴,“科学”概念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科学”一词在不同的时期被用来指称什么,以及人们如何理解这个词?第二,现在人们用“科学”所指称的事物(及其前体)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什么?他系统地分析了“科学”的词源,并举例介绍了希腊式、罗马式和埃及式现代科学诸“前体”的释义。

苏湛认为,在19世纪之前,科学与知识、哲学、自然哲学等词长期混用,“科学”诞生于19世纪,其具体内涵体现在:核心特征是严肃性、确定性、系统性、专业性、神圣性,方法论是牛顿式的方法论,对象是自然物,目标是追求对研究对象内在属性的透彻的和确定性的理解。他阐述了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三大纷扰:追求“科学”确切含义的歧途——范畴清晰性与独特性危机的科学哲学危机,“新科学革命”——确定性与客观性危机,关于进步性危机。同时提出了维持科学哲学生命的建议:第一,深入科学实践,研究“真科学”;第二,坚持研究立场的公正性;第三,坚持研究内容的建设性。

整场讲座历史与现实贯穿,理论联系实践,突出问题导向,从学科交叉视角为在座师生呈现崭新的研究视野。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8.29
  • 08.28
  • 08.28
  •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