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博览

2023年04月07日
我校《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编委会2022年度工作会议成功举办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4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编委会2022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功召开。会议由编委会主任郭传杰书记主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共商前沿议题,促进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会议现场

会议首先由我校期刊中心主任查正军致辞。

我校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常务副主编周荣庭教授做期刊工作总结。他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期刊在学术编辑出版、优化编辑团队、扩大作者队伍、开展学术交流、贯彻规章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下一年度的工作规划中,期刊将持续优化审稿流程、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强化选题策划、向重点和优秀的核心期刊学习,同时进行多渠道广覆盖的宣传,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周荣庭教授发言

编辑部刘玉晓老师介绍了期刊刊号的申报过程、发展困境和未来方向。

刘玉晓老师

编委会主任郭传杰书记指出期刊不仅要引进先进思想方法和办刊经验,还要“走出去”,吸引更多一线教育实践者,立足社会需求、面向国家发展。

郭传杰书记发言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周德进局长讲到,要明确期刊定位和服务对象,栏目设计需借鉴他山之石,打造具有本刊特色的板块,以增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周德进局长发言

此外,与会人员就如何实现期刊更高质量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教授表示,建设高水平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期刊,需要有科学内容、科学方法与实践、科学方法论研究,还要开拓特色栏目,如“传播者说、教育者说”板块。南洋理工大学陈文莉教授也提出,栏目的设置应该包含面向专家学者的理论板块和面向科学传播与教育实践者的实践板块。

曹则贤教授发言

上海科技馆王小明馆长认为实现期刊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两抓”“两定”思路:抓刊号,抓稿源;定目标、定时间。要扩大服务对象,将重点中学的教师纳入到约稿范围中,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

在出版频次方面,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表示要提高出版频次,将常规的电子发表和书籍出版相结合,每一期都要有一篇重量级的文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褚建勋教授建议通过创办电子刊和集刊的方式,提高见刊效率,多渠道吸纳优质稿源,扩大期刊的覆盖面和学术影响力。

邱成利副主任、褚建勋教授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从内容定位和层次定位两方面对期刊建设提出建议。在内容定位上,应增多对科学本身,如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思想方法和知识结构的内容刊载;在层次定位上,应围绕国家需要组织重大专题,提高期刊的国内外知名度。

胡卫平教授发言

苏州大学王国燕教授吸收国外优秀期刊发展经验,从见刊速度、投稿机制、形式创新、办会评奖、宣传推广五方面为期刊下一步发展提出规划与建议。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陈玲老师建议期刊应提前规划、放眼国际、兼顾读者和作者,以实现期刊的长效发展。

王国燕、陈玲老师发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孔燕教授认为有效的科学传播有助于推动科技强国建设,期刊应主动承担起时代重任,做好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工作。

孔燕教授发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慎老师认为,ChatGPT的出现使我们对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认知,期刊肩负着时代责任,要突破现有的评价体系,实现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周慎老师发言

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陈进老师指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存在占比不平衡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清华大学刘兵教授提议将科学教育融入到正规教育中,加大科学传播与教育的关联,使之成为促进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武器;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增一老师建议将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的内容融入到科学教育中,提高期刊的知名度;浙江大学翟雪松教授从建立高校联络站的角度出发,为扩大稿源和影响力提供有效举措。

张增一教授发言

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飞教授认为“赛先生”的传播任重道远,期刊应秉持使命,做好科学的普及和传播工作;北京师范大学郑永和教授讲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科学教育而言至关重要,教师应在实践中发掘具有创新性和可实施性的教学方法,助力科学教育在实践场景的应用与落地。

徐飞教授发言

郑永和教授发言

在会议总结阶段,编委会副主任汤书昆教授对各位编委提出的真知灼见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期刊未来发展作出几点期冀:期刊应保持高度的国际视野、建立多层次的作者队伍、扩大稿件来源、创新内容形式,编辑部工作人员应走出去,用脑力、眼力和脚力助力期刊建设,推动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相关概念、方法的传播与普及,使期刊能够成为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力载体。

汤书昆教授总结发言

编委会合影留念


(科技传播系)

  • 08.26
  • 08.26
  • 08.25
  • 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