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是希格斯粒子发现10周年纪念日。上午8点30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物质科研楼三楼报告厅举行“走进‘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发现10周年纪念科普报告会”。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袁岚峰主持。党委常委、副校长杜江峰院士首先发表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希格斯粒子背后的量子场是基本粒子质量的源泉,它的发现是一次划时代的发现,正在给并继续会给基础物理的发展带来变革,而来自中国的多所高校及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探测器建造、物理分析,特别是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和性质测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TLAS实验组则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会议第二项为科普报告。赵政国院士首先作了题为“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和未来——质量、上帝粒子和宇宙”的报告,从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基本粒子与质量起源、希格斯粒子的寻找过程、基本粒子与宇宙以及粒子物理的未来五个角度,介绍粒子物理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以及涉及到的尖端技术。赵政国认为,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要有全面、深入、精准的了解世界的追求,这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应当激励年轻学者贡献一份力量。
卢建新教授以“理论家眼中的希格斯粒子——为何被证实的希格斯机制值得一个诺贝尔奖”为题进行了报告。希格斯粒子和希格斯机制是电弱统一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本质所在。卢建新教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希格斯机制在宏观经典电磁相互作用统一100年后,首次在微观量子世界实现电磁和弱相互作用统一所起的重要作用,并由此将爱因斯坦相互作用的统一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希格斯机制的主要提出者获得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的。
参加本次科普报告会的另外四位年轻教授都深度参与了希格斯粒子研究课题,他们是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徐来林教授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背景和特点”为题;张扬教授讲述的题目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希格斯粒子的理论背景与期待”;吴雨生教授报告的标题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型且精密的实验探测”;杨洪洮教授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希格斯粒子的发现与未来展望”。教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跟公众谈论交流希格斯粒子研究研究的意义以及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希格斯发现10周年纪念科普活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罗喜胜,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志,以及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安徽省计算机协会部分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二学生受邀现场参加。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抖音号、B站号、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蔻享学术、现代物理知识杂志杂志视频号、“科技袁人”栏目同步网络直播。与会的老师同学们对活动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问答环节,现场气氛活跃。在线收看超过3万人,通过直播互动界面进行了提问和交流。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物理学会安徽分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彭桓武高能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粒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六家单位共同承办。
(近代物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