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博览

2021年12月12日
我校地空学院参与的“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获得立项

近日,我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简称地空学院)汪毓明和雷久侯教授作为骨干参与的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该基础科学中心由武汉大学窦贤康院士(我校中科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牵头,项目直接经费为6000万元,其中我校承担经费为2700万元,资助期5年。我校参与团队预期将在太阳爆发活动及其行星际传播、中高层大气-电离层耦合与响应等前沿方向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位于基金委项目的金字塔尖,旨在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中的基础学科问题为向导,集中整合相关领域优势科研资源,充分发挥国家科学基金制的优势与特色,推动科学深度交叉融合,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形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学术高地。

2021年9月,“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中心项目通过了基金委及相关专家组的现场考察。基金委领导与专家组听取了中心项目牵头人和项目骨干成员的汇报,与项目骨干成员、依托单位、合作单位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了分组访谈,考察了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的实施基础和支撑条件。我校科研部部长黄方教授,项目骨干地空学院院长汪毓明教授、雷久侯教授,以及项目部分成员薛向辉、申成龙教授、刘宇副教授等出席会议。考察专家组高度肯定了项目的实施基础以及承担单位的保障支撑条件,一致认为符合基金委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项目的定位和要求,建议启动。

“近地空间天气多尺度过程和机理”中心项目积极响应国家空间强国建设战略需求的号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重点提出的“空天科技”和基金委地球学部的“三‘深’一‘系统’”的科学前沿问题为核心,服务国家空间战略的发展需求,致力于解决国家“保障高技术系统安全运行与和平利用空间”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研究。

我校地空学院在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领域坚持执着攻关创新,创新地发展了量子激光雷达、星载磁强计和空间等离子体探测器,承担包括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火星环绕器星载磁强计”在内的三项航天任务,推动在太阳爆发机理,中高层大气对太阳活动响应、中性大气-电离层相互作用等前沿研究方向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促进了高水平人才和学生的培养,并形成行星科学交叉学科。可预期,地空学院以及空间物理专业将以基础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发展先进的探测技术,产出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满足国家在深空探测、空间环境保障等方面的战略需求。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03.14
  • 03.13
  • 03.13
  • 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