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汪瑞华
11年前,张斌从老家河南来到安徽合肥,以实习生的身份,第一次坐在科大讯飞的办公室。
11年间,从实习生到技术员,再到业务管理人员,对张斌来说,不单单是角色的转变,更多的,是身为科大讯飞的一分子,切身经历安徽科技创新的铿锵步伐。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勉励我们,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再次强调,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安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栅洁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放眼安徽,从高校到科研院所,再到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之树枝繁叶茂,创新发展让无数“不可能”变为“可能”。
“让曲高和寡的科研走向万家灯火”
微风拂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园内,夏花摇曳,灿烂了整座校园。
师生们步履匆匆,图书馆座无虚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一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时,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希望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大家要向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作为一名在校生,贺羽倍感振奋。如今一晃6年过去了,但总书记的话,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也让他更加坚定投身于量子技术产业化和科学仪器产业化。“总书记对创新事业的关心,激励着我们敢于挑最重的担子。”
“随着科技自立自强,大家越来越重视应用科技,科学家也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应用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贺羽说。
“要让曲高和寡的科研成果,真正地走向万家灯火。”早在2016年,贺羽就创办了公司。他边学习边实践,带领团队先后研制推出了“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等多款产品。
“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能深刻感受到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以及对科研人才的重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就应该挑大梁,担起新时代的责任。”谈起自己的创业之路,贺羽如是说。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或参与了多项“大国重器”,“嫦娥”揽月、“墨子”升空 、“天问”探火、“奋斗者”遨游万米深海……
这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创新人才的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填空’题”
夜幕降临,曹平穿过车水马龙的望江路,走进他再熟悉不过的中国科大西区科技实验楼。
一边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搞科研,一边在中国科大教学楼授课,“两头跑”是曹平的日常。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时强调,安徽作为科技大省,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科技成果进行转移转化,2017年,先进测量仪器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6年来,先研院启动建设院士等顶级科学家领衔的工程培育类实验室27个,累计建成应用工程技术中心19家,联合实验室66家;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3项;成果转化金额5511万元。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外景。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供图
从1998年上大学到2007年博士毕业,这9年间,曹平致力的研究领域,不曾更改过,一直和实验物理核电子学打交道。如今,曹平已经是先研院先进测量仪器应用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我国在海洋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装备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填空’题。国家在哪个方面存在短板,我们就攻关哪里;国家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研究什么技术。”在这样的理念下,曹平一直潜心深耕实验物理技术。
谈及变化,给曹平感触最深的,就是安徽的创新氛围越来越浓厚,而且人才聚集效应愈发凸显,“产业基础好、科技实力强,对年轻人越来越有吸引力。”曹平说,人才集聚起来,就能形成1+1>2的合力,越来越多的科大学子毕业后选择留在安徽发展,就是最好的佐证。
截至目前,安徽全省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6家,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83家,院士工作站72家,已然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深耕车轮事业 坚守钢铁报国初心
2022年4月底,中国宝武马钢交材车轮车轴厂生产协调员沈飞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总书记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向我们劳动群众发来贺信说,‘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感到心潮澎湃,作为一名一线工人,我深知,只有干出来的精彩。”这阵子,顾不上和家人分享荣誉的沈飞,接连多日都把自己扎在车间里。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宝武马钢集团时指出,要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劳动模范是共和国的功臣,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沈飞工作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代宝武人,我要坚守钢铁报国初心,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为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995年,当时只有17岁的沈飞就到马钢上班,从炼铁厂机修车间的一名普通车工干起。如今,他已成长为车轮车轴厂的数控加工高级技师。
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车轮车轴厂精加工车间。徐亮摄
近年来,沈飞带领团队攻克了国产时速350公里“复兴号”高铁车轮机加工难题,有力促进了国产化高铁车轮的量产。每当看到“复兴号”以超过300公里的时速飞驰在皖南山区时,44岁的沈飞心中总是充满了自豪。
这自豪,源于多年努力,也源于不断创新。
“创新不是口号,是植入思想的意识,是对工作永不满足的追求。哪怕是最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出灿烂的‘创新之花’。”沈飞感慨道。
作为省市两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近5年来,他取得的创新成果多达27项,不仅为企业解决了现场问题,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不但要保证自己的车轮跑得快、跑得稳,还要让我们的轨道交通践行环保的承诺。”以此为目标,沈飞带领团队致力于弹性车轮的生产攻关,让10多个品种小批量弹性车轮实现生产制造。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赢得未来”
如今,合肥早已成了张斌的第二故乡。2011年大学毕业后,本是来科大讯飞实习的他,在感受到浓厚的技术氛围之后,毅然选择留了下来。
10多年过去了,已经是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总经理的张斌坦言,“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扎根安徽,一路走来,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未来。”
“从大的层面来说,科技型企业核心做的事情就是科技成果转化。”让张斌引以为傲的是,大街小巷看到的刷脸支付、街道社区入口的车牌识别、随时随地的语音转换,都与他从事的人工智能息息相关。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创新馆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俯瞰安徽创新馆。人民网 张俊摄
近年来,在创新路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安徽倾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为高质量发展澎湃向前写下了浓厚的一笔。
作为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最新科创成果不断“上新”。如今,参观者在安徽创新馆可以看到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天问一号”的“透视眼”、“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一项项重点科技项目,都凝结着安徽“智”造的成果。
如果说,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是一棵树,那么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就成一片林,安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就能“茁壮成长”。
2021年,安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揭榜11项国家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推出新阶段高质量发展人才“30条”等政策,引进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47个。
2021年,安徽投入的科技资金达到415.5亿元,同比增长12.4%;科学技术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5%,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今天的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步入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