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聚焦

2017年04月24日
【合肥日报】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开启创新“加速度” 释放发展“新活力”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又是一年春风绿。

   四月的中国科大,沐浴和风暖阳,宁静而美丽。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在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了解实验室科研总体情况,在图书馆里与广大师生亲切交流。

  

一年来,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亲切勉励、殷殷期盼犹在耳边,温暖而有力。倍受鼓舞的科大人,满怀激情和梦想坚守科教报国的使命,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聚力打造创新发展核心“引擎”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由中国科大主导研制成功。

   2016年10月,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质子治疗项目开建,正有序推进。

   2016年11月,中国科大牵头承建的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项目合肥至上海段顺利开通。

   今年3月25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基因中心——费里德·穆拉德诺贝尔奖工作站正式挂牌……

   一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快马加鞭、捷报频传,各项工作有力推进。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建设,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一大“亮点”。今年2月,研究院正式揭牌。作为研究院的建设主体,中国科大正在全力以赴推进其建设与发展。

  

据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介绍,研究院的建设包括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研究、量子信息前沿基础研究、量子信息应用技术研究和核心器件研发等,旨在服务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计算能力提高等重大需求,着力突破推动以量子信息为主导的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前沿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型综合性开放式研究机构。目前,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正在申报中。依托中国科大在量子信息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初步完成了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

  

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精心构筑创新平台,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努力优化创新生态……加快建设中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逐渐发挥出在推动合肥乃至安徽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核心“引擎”作用。

  

科技创新独创独有,原创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城市的转型发展需要大学的创新推动。

   在中国科大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其科技创新成果,并勉励中国科大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这是激励也是鞭策。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科大人枕戈待旦、夙兴夜寐。一年来,中国科大进一步深化学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在项目承担、人才团队建设、成果产出、平台建设、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据中国科大校长万立骏介绍,中国科大建立了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跨学科层面的创新平台体系,健全了以重点科研机构为核心、以学院为支撑,以科研活动为导向、以人员互聘流动为纽带的网格化、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在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积极开展以兴趣为导向的自由探索的同时,依托重点科研机构加强以国家需求为目标导向的创新团队建设,推动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跨学科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以原始创新催生变革性技术、培育新兴科技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了解实验室科研总体情况。自旋磁共振实验室是中国科大科技创新的缩影。据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杜江峰介绍,一年来,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加快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速度,自主开发了一系列针对前沿科学和市场需求的量子仪器和量子测控设备;实验室提出建设“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并于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批准。

  

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促进原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除了备受瞩目的“墨子号”和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一年来,中国科大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原创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新型钴基电催化剂”的研究成果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设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转移甘肃中心、金华中心、常州中心等,推动科研能力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

  

坚持“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的同时,中国科大以重点科研机构为依托,加强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为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激发提升创新创业活力动力

   在中国科大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寄语青年学子,希望同学们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

  

这“六有”既是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挺进的中国科大,肩负着培养一流人才的使命。据万立骏介绍,中国科大已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实质性融合,启动建设一批“科教融合共建学院”。目前,学校已与中国科学院12个分院和25个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了22个联合实验室,11个科技英才班和8个所系结合英才班,有40多个研究所直接参与学校的本科生培养。每年与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950多人、代培研究生800多人。

  

2016年,中国科大首次面向在校学生部署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同时,继续开放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借助“大学生研究计划”、“五月风科技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践项目。

 

   青年是最富创新活力、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一年来,中国科大多措并举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比如,在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实验室,打造“极客文化”,构建“极客中心”;建立中国科大“创新创业苗圃”,吸引初创团队入驻;设立青年创新基金项目,开设相关创新创业课程……

  

一直以来,办学空间有限,是中国科大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满足办学需求,中国科大将启动高新园区建设。据了解,高新园区拟布局与高技术和工程学科密切相关的学院、重点科研机构、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院省部级科研平台,到2025年基本建成,可容纳师生总数约20000人,成为又一个人才培养的摇篮。

  

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全部力量

   “4月26日,我正在图书馆自习室看书。突然听到老师说总书记来了,同学们立刻放下手中的书,从四面八方围拢到总书记身边。遗憾的是,由于人很多,我没有能和总书记说上话。”回忆起总书记来考察的场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大四学生潘磊至今仍激动不已。

  

和学生们在一起时,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谈学习、话成长、说未来。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吴茂乾当时站在总书记面前,和总书记的一番对话他至今铭记在心。“总书记的教诲,对我有很大触动,也深深激励着我,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年过去了,吴茂乾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自己的计划。他和同事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3D模型,开发出了“火花学院”科技教育项目,未来他计划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西部。

  

 杜江峰说:“总书记来到自旋磁共振实验室考察,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他信心十足地说,未来将努力创造出位于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推进仪器设备国产化以打破国外垄断。

  

“去年总书记到科大考察工作,这也是他第三次到科大。这是对全体科大人极大的鼓舞、温暖和动力,增强了我们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万立骏说,中国科大将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汇聚正能量,激发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王宗媛·合肥日报2017年4月23日一版

http://epaper.hf365.com/hfrb/html/2017-04/23/content_289513.htm

  • 08.16
  • 06.24
  • 07.26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