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桂运安)“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实际分发距离超过1200公里,创造世界纪录,为量子网络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6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墨子号”上天以来所取得的这一 “最大成果”,此前世界量子纠缠分发距离一直停留在百公里级。
这一成果由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合作完成。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科学》6月16日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该成果。
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这种神奇作用在更远距离是否仍然存在?会不会受引力等因素影响? “墨子号”过境时向地面发射光子,每对处于纠缠状态光子中的一个发向青海德令哈站,另一个发向云南丽江站,两个地面站之间的距离达1203公里。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的量子纠缠,且传输衰减仅仅是同样长度最低损耗地面光纤的一万亿分之一。这一实验在创造量子纠缠分发距离世界纪录的同时,首次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 “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表明我国科学家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潘建伟表示,这一重要成果为未来开展大尺度量子网络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以及开展外太空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实验检验奠定可靠的技术基础。 《科学》杂志审稿人认为,这是一个 “兼具潜在实际现实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重大技术突破”,“毫无疑问将会在学术界和广大社会公众中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安徽日报》 2017年6月17日 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70617/article_35716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