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改革的“中国科大模式”
在中国科大最近的一次思政课上,安徽省委党校教育长胡忠明教授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细节问题,引起热议,一时间,课堂上下成为了一个整体。胡忠明适时“打住”,摆出史料、引用经典论断、通过场景再现的故事化讲述,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
讲台下,学生不时与他眼神交流,有的频频点头称赞,课堂不断爆发出掌声,气氛非常活跃。安徽省委党校的教授为什么会给中国科大的本科生上思政课?这源自于两校的合作办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领域的探索和创新。
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1+1>2”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加强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和研究,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中国科大与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本着“真诚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决定合作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培养“红专并进”的科技领军人才。
2016年3月10日,中国科大与安徽省委党校签署协议,正式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省委党校的优势力量,为中国科大的思政教育注入深厚的理论血液。同时,中国科大也为省委党校教师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高校与地方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该从哪儿入手?双方一次次开会讨论、协商,最终决定:先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建开始。
据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批聘任了安徽省委党校12名教师担任学院双聘教师。“学院刚成立,需要一个磨合期,我们要让老师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党校老师的专长在于专题教学的深耕,我们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1+1>2’的效果。”中国科大教务处处长、共建后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的周丛照教授特别强调。
共建课程开始于2016年的春季学期。在中国科大思政课讲台上站了近20年的叶政老师,承担了首门共建试点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主讲任务。一个学期共有16周课,其中8周由安徽省委党校老师分专题讲授,其余课程由叶政承担。不仅如此,叶政还要将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也大大增加了工作量。经过深思熟虑,叶政拿出了教学方案:第一讲先由他本人担纲,将课程总体教学安排及考核要求预先告知学生。后面开展的专题,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再结合党校各位老师的专业领域来穿插设置,既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又兼顾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衔接。实践证明,这是一份十分有效的课程安排。例如,“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胡忠明还是讲授毛泽东思想,哲学博士背景的李芳老师,则承担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课程。
初次尝试,大家都很担心效果,周丛照、胡忠明、汤俪瑾、叶政“组团”跟着听课。学期结束时,学生的反应让老师们信心倍增。有同学在教学反馈时这样说:“我被专家们风格各异的讲授所吸引,觉得自己站在一个不同画家的共同展览上,细细欣赏着他们的人生阅历所凝结成的杰作。”于是,就出现了文中开头的那一幕。
因时而进,教学相长
对象不同,方法不同。省委党校的老师原先面对的学生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而现在要面对的是青年大学生,最初也有不适应的时候。
一开始,省委党校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称呼“同志们”。慢慢地,他们有意识地改成“同学们”。有一次,一位老师举了一个中国人均阅读量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例子,得出的结论是“移动终端的碎片化阅读习惯,让中国人普遍忽视了经典阅读,阅读能力和阅读数量都有所下降”。有学生马上提出异议:“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这些结论有数据支撑么?数据来源是什么,可信吗?”
老师顿时愣住了,这是他在之前的课堂上从没遇到过的情况。“科大学生的特点就是‘穷理’,这是难得的品质,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老师的进步,实现教学相长。”胡忠明说,经过一学期磨合,老师们渐渐开始接受了这种“实时”的互动方式,在备课时更加注重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差异。
第二学期开始,课堂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每次上完课,胡忠明都大呼过瘾:“学生给你的回应是非常主动积极的,上课成为一种享受。”2017年春季学期,李芳又加入了第二门共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承担三个专题的讲授。整整一个寒假,李芳都在反复修改教案。在李芳看来,科大学生对省委党校的老师没有“额外的客气”,也没有特别的挑剔,“他们对你就是一种老师的信任”。
中国科大人文学院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汤俪瑾一语中的:“对于学生来说,你就是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讲得好不好学生的反应很直接。”2014级的本科生杨磊感觉特别幸运:“有这么多知识丰富而风格迥异的老师给我们进行思政教育,让我们有幸接触最前沿的政治理论,听到渊博的学者们用最生动朴素的语言讲授纷繁复杂的哲学道理,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在我心中鲜活起来。”
“德育”和“智育”,一个也不能少
不仅老师担心,学生也担心,不同的老师授课,考试却是一个老师出题,能取得好成绩吗?老师们自有一颗“定心丸”,因为他们给了学生一把“万能钥匙”。叶政上课,有一个总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学生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程中来,也就是目前很盛行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对此,叶政和他的同事们已经有过5年多的尝试。
通过组队讨论、相互辩论的形式,可以将生硬的“灌输”取而代之以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一次课上,叶政带着学生们讨论反腐败的话题,学生们讨论热烈,但并没有认识到中央反腐的决心和重大意义。课上,叶政没有继续深入,课后,他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作比较。学生们认真做了功课,再次和叶政讨论:如今连公务宴请几菜一汤都有严格规定,制度的笼子真是越扎越紧。叶政感慨,“要鼓励学生们调研,让自己说服自己”。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功能是“育人”,它的职责是“德育”和“智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在网络媒体极度发达的时代,如何让学生有主见、有定力,不轻信谣言,不盲从褊狭,叶政深信,必须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他看来,重点是后半句,要教给学生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有了这把“万能钥匙”,才能够做到不人云亦云,以不变应万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为此,中国科大一直在思政课教学科研上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需要严谨的学术理论支撑”,叶政表示,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以共建教学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平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研建设和教学发展。(刘爱华)
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7月18日 06 版)
http://zqb.cyol.com/html/2017-07/18/nw.D110000zgqnb_20170718_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