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研究团队的两篇文章;今年6月,研究团队的另一篇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科学》上。这三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墨子号”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预设在两年时间内实现的三大科学目标,不仅使我国继续保持在量子通信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还将为我国开展空间尺度量子物理研究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
“墨子号”计划提起之初,不是没有质疑和犹豫,这是前人从未尝试过的实验。但是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为首的研究团队,就有这种创新的底气,就要开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创新的底气,源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积累。科学研究从来没有捷径,“墨子号”的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3年,潘建伟团队就提出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方案。此后的十几年间,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攻克一个又一个科学和技术难关,才让“墨子号”成为天上最亮的“科学星”。
创新的底气,源于中国科学技术整体实力的提升。“墨子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卫星的设计、关键元器件的研发、运载火箭能力、雷达测控技术等各个方面的配合,出现哪一块短板,都将导致实验的失败。山高万仞,大地为基。正是中国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为创新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让科学家们的雄心得以实现。
创新的底气,源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墨子号”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研究机构和单位都参与了“墨子号”实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既需要各学科百花齐放,也需要在关键领域、优势学科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
“墨子号”的成功,是中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缩影。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相继建成,载人航天工程顺利实施,科研论文引用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公益性研究等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均有亮眼表现,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这些成就,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也振奋了民族精神,鼓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了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提前完成三大科学目标,是“墨子号”的新起点,研究团队将在未来一年中开展更多科学实验。“墨子号”的故事还在继续,中国科技创新的步伐,永不停歇。
(作者:柯济)
光明日报 2017年8月15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8/15/nw.D110000gmrb_20170815_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