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桂运安 记者 温才妃
43名教职员工中,有23名党员。23名党员中,就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教授,其中90%以上具有留学经历。这样的党支部在全国来说,虽不能言“绝无仅有”,但也是绝对“稀有”的。
集聚如此多高层次创新人才,这一党支部究竟出自何方?它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物理专业党支部。
学科发展蓬勃向上
2017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窦贤康顺利当选中科院院士。“其实,窦贤康院士只是我们支部走出去的一个代表。”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物理专业党支部书记、特任教授苏振鹏说,他们通过把党建与实际工作结合,以空间物理学科点的发展为中心,为服务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空间物理专业不仅是国家重点学科,团队也是国家基金委支持的创新群体和科技部支持的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汪毓明说,他是空间物理专业党支部的普通党员,党支部搞党建不喊口号,而是用创先争优的理念指导科研和教学,把党员的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科研和教学中去。
中国科大空间物理学科经过近60年的发展,科研手段从原来单一的数值模拟计算发展成为具有观测研究、数据分析和理论计算能力的综合手段,形成以空间物理为主体的中科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发展出“日地空间物理”“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动力学”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均为党员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我们就是要瞄准空间环境保障、深空探测等国家需求,为科技强国服务。”汪毓明说。
近五年来,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中国科大空间物理学科蓬勃发展,新增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曾经五年内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
先锋模范激发力量
29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晋升为正教授;36岁成为长江学者……汪毓明是中国科大空间物理专业党支部众人仰慕的“先锋模范”。
“我本科时就入了党,导师是支部里75岁高龄的老党员、中科院院士王水。”汪毓明说,“党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爱国、有责任心,这些是老师在言传身教中告诉我的。”
在采访中,他还透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他曾到美国交流学习了几年,2008年回国的时候,妻子已经怀孕并即将生产,很多人劝他再等等就能生个“美国宝宝”。“祖国未来会更加强大,宝宝要美国国籍有什么用?”他笑言。
对于汪毓明来说,回来就是想干一番事业。近年来,他瞄准日冕与行星际动力学研究,首次提出多重磁云概念,首次报道强激波传入并压缩磁云的观测事件,首次发现日冕物质抛射之间的超弹性碰撞现象,对建立更为准确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式,保障航空航天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他本人也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等荣誉,并入选我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科技部的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
“看着祖国慢慢强大,我不想当一个看客,而是想赶紧回来投入建设。”中国科大空间物理专业党支部成员、教授雷久侯说,在2011年全职回国前,他曾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等单位工作过6年。如今,他已成为中组部首批“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参与了国家“子午工程”,为我国大型空间环境观测网络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了强劲的创新力量。近5年来,中国科大空间物理学科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许多成果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特别在仪器研制和自主探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人才培养把准方向
在不少高校,教授既不愿给本科生上课,更不愿担任“班主任”。他们往往更加看重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愿意在学生身上“浪费”太多时间。“担任班主任需要寻访宿舍,需要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完成学业,这的确占用了不少时间。但如果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那比自己在学术上出成果更高兴。”苏振鹏说,作为党员更不能忘了为学生服务。
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这些是苏振鹏的“头衔”,但对于中国科大2016级空间物理专业的72名学生来说,他是任课老师也是班主任。“苏老师喜欢与我们交流各种问题,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他,他都会热情地伸出援手。”说起这位负责任的班主任,众多学生一致“点赞”。
“这些孩子都是科学家的‘苗子’,但从高中到大学,有一些学生状态没有调整过来,对一些暂时陷入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引导,帮助他们尽快进入状态。”苏振鹏说,科研之外与学生交流,同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像苏振鹏这样愿意给本科生上课,并担任“班主任”的党员并非个例,党支部成员、副教授夏海云也是如此。他曾带过一个班,几十名学生除了保研的,其余全部考上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的。
此外,该党支部还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这是一个重视科学梯队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的支部,这是一个有着良好传帮带传统的支部。”汪毓明自豪地说。
《中国科学报》 (2018-01-23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