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聚焦

2018年06月13日
【安徽日报】中科大副校长陈晓剑:让人才源源不断、自然流动

本报记者 桂运安

近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座谈会在上海举行。 “科技革命往往都是在人才密度最高、知识浓度最浓、科技资源最汇聚、科技产业最集中、制度环境最合理的国家或地方发生。 ”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陈晓剑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实施好人才主战略,希望长三角人才像江河之水一样源源不断、自然流动。

 

“真正的人才是无法靠交易、靠物质条件吸引来的。 ”陈晓剑表示,人才源源不断、自然流动靠的是人才的密度、知识的浓度和政策的温度。

 

首先,要注意发挥人才的“蜂聚效应”。

 

陈晓剑透露,那些处于创新活动核心位置的高层次人才,往往在意的是有没有极具吸引力的工作机会、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能否快速搭建属于自己的小团队,所在领域或行业是否有便于交流与合作的同行。这些人才的持续扎堆、集聚,往往就形成了“蜂聚效应”。以旧金山湾区为例,湾区内聚集了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为代表的各类高校83所、国家级实验室5个。2013年,湾区25岁以上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42%,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28%。位于湾区的硅谷,集结着世界各国科技人员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30多人。硅谷从硬件开发到软件兴起,几乎引领了其后每一次科技产业的变革,诞生了仙童半导体公司、英特尔、苹果、谷歌和脸书等为代表的众多科技公司。

 

其次,要注意发挥科技创新的“灯塔效应”。

 

陈晓剑表示,打造创新核反应堆,要把长三角建成全球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力量中心”。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开展基础研究”等,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基础研究活跃程度与水平、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目前,我国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长三角地区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拥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8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6所,参加建设一流学科133个。长三角正在建设如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张江国家实验室等多个综合性、多学科的一流研究基地,是我国知识浓度最浓的区域之一。

 

陈晓剑指出,从全球科技产业地理分布来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一个地方不一定重叠。某些新技术科技创新在国外,大规模产业化却发生在中国,比如无线充电产业、新能源车产业等。很多“轨道人才”工作和生活的区域也不一定重叠,他们往往借助轨道交通往返。这些人才的价值实现往往是跨城市、跨区域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这些重叠提供了战略可能和物理空间。

 

最后,要注意人才成长的“温度生态效应”。

 

在自然界,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区间才能正常生长。温度的 “春化”作用、有效积温法则,都是促进植物开花、结果的基本条件。

 

陈晓剑认为,城市是以财政投入方式实现的公共产品,在所有公共产品方面,人对城市这一公共产品的依赖度最高。城市如何构建“温度生态效应”,使政策有温度、城市有温暖,让人才开花结果,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钙片”才是关键。人们对1901年至1980年342项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统计发现,代表世界一流科学水平的研究工作均具有长周期特点,从开始研究到获得成果平均研究周期7.8年。

 

“人才工作是个长周期的工程。截至2017年底,中科大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183人,在全国高校排名第四,这与中科大长期注重人才密度、知识浓度和政策温度密切相关。 ”陈晓剑说。

 

安徽日报2018年6月12日

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80612/article_3671718.shtml

  • 08.16
  • 06.24
  • 07.26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