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童曙泉
5年前的中秋节,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也是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的创始人之一——64岁的纪世瀛举办了一次特殊的朋友聚会:为自己送行。他当场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人生告别诗”《烛光颂》。
然而,在他还没有向组织透露自己病情的时候,党和政府已经特别派了专家组为他会诊治疗“胰头癌”——被称为“癌中之王”的恶性肿瘤。医生判断他最多只能活8个月,但在2012年,这位当年的第一批“中关村人”依然战斗在中关村第一线,还创办了北京企业管理学院。
“党又一次给了我新生!”年近70岁的纪世瀛如今说起来依然热泪盈眶,“党第三次给了我生命!”
纪世瀛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北京昌平九里山下的贫苦农民家庭,4岁随父母逃荒到了张家口外,过着流离失所、风餐露宿的苦日子。“没有共产党,我或许早就饿死在野外的庙里了。”他说,“1949年,是共产党解放了我的家乡,我才回到了北京老家,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
这是新生命的开始。
1962年,纪世瀛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新中国,这个当年逃荒的苦孩子,登入了中国最高的科学殿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1980年10月,他和陈春先等人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服务部当时只有半间旧库房,七八个人、500元钱,但事业干得热火朝天。“民办民营”这个新生事物很快遭到了质疑和非难,强大的社会压力使服务部举步维艰。对已经辞去公职的纪世瀛来说,没有任何退路,他再一次陷入人生困境。
1983年1月25日清晨,纪世瀛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老纪,快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中央肯定了咱服务部的大方向完全对头,应予鼓励!”
“大家可能没法体会我当时的那种激动。”纪世瀛说,“但我真的在心底一遍遍呼喊着:英明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他说,事业最危难的时刻,又是党把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这让他再次迎来自己的春天,又一次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党中央的一声呼唤,中关村沸腾了!1987年底,这里聚集了148家民营科技企业,形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成立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2009年国务院又批准建立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今中关村已经拥有18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向十万亿产值进发。一个世界级的高新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中心不久将出现在中关村。
在党的亲切关怀下,亲身经历了中关村从一个农村小镇,发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全过程,纪世瀛是中关村发展的历史见证人。
党的十六大开幕当天夜里,听说民营企业家也可以入党了,纪世瀛一夜没有睡觉,写了一份长达25页的入党申请书。62岁那年,纪世瀛终于被批准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说起入党,老人的眼睛湿润了,铿锵有力地说了一句话:一辈子坚定不移跟党走。
宣讲报告摘录
■我今年已经快七十岁了。回顾我的一生,可谓是历尽磨难,每一次都是党帮我闯过了难关。我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纪世瀛的今天。
■我心中充满了对共产党的无限感激!为了我在党旗前宣读的铮铮誓言,只要我生命没有停息,我就会继续奋斗!用我生命的烛火把千万支蜡烛点燃!
2012年11月08日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