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科大学人

2014年04月25日
赵洪云:教育孩子,就是一种自我修炼

  本期专家:赵洪云,毕业于中科大、清华,曾为北大计算中心工程师,“贝多钢琴学习陪练机”发明专利拥有者,更是一位有爱心、耐心和智慧的父亲。善于从精神上引领孩子,以生动的方式和语言解答孩子对自然、科学、历史、人文等方方面面的疑惑,并付诸诗化的文字,记录下来。在最新力作《爸爸与小孩2》一书中,采用父子对话模式,由孩子成长中的点滴细节起笔,看变幻的自然、谈奇妙的科学、悟丰盈的人生,将童真的想象、父爱的温情、哲理的思辨、禅意的感悟融于诗意的文字。日前,记者就教育孩子有关问题采访了赵洪云。 记者王文

  跟孩子相处要“攒人品”

  山东商报:有人说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有人说父母要有父母的威严,不能和孩子没大没小的。你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理想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们夫妻和儿子之间是怎样的呢?

  赵洪云:我倾向于和孩子成为朋友关系,但在有些问题上,又要能做到严格要求。经常和孩子说话,一起玩,互相开玩笑,打打闹闹,甚至可以没大没小,通过这样的轻松相处,可以积累跟孩子的感情,对学习中的孩子也是一种释放。开个玩笑,就是我们家长可以这样来为自己攒“人品”—为了在其他方面对孩子严格要求,我们要“先存钱,再花钱”。

  遇到孩子表现不当的地方,比如对小朋友说了脏话,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要有个底线。但不要一听到就打就骂,因为孩子往往不知道某个脏话的分量,要给孩子一个犯错的机会。第一次听到孩子说的脏话,就要明确告诉他这几个字的含义,给对方造成的侮辱的分量,以后千万不要再说。如果遇到孩子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也是以讲道理为主。遇到极端情形,要冷处理,不要和孩子对着干。其实,大人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很容易做到“威严”,但其实也是简单粗暴、缺乏方法、自以为是的表现。而且,孩子的逆反,也会跟弹簧一样。孩子在威压下,也许变得胆小怕事,没有个性,没有热情和激情,变成很“听话”的“乖孩子”,或者变得跟家长一样暴躁易怒。

  我和孩子妈妈跟孩子相处,会经常“攒人品”—跟孩子在一起很投入也很轻松愉快,不会老是要求这个要求那个。但也会遇到状况,如果某一方教育孩子出现了急躁、不够理性的时候,另一方就冷静提醒,甚至批评。我们一般不会出现两个大人一致对付小孩子的情况。遇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三个人可能就要一起开个“家庭会”,对表现好的一方表扬,对态度不好的一方批评。其实,我们大人在某些时候会力不从心,会觉得自己的烦心事一堆堆,再管孩子就没有了耐心,也不管什么方法不方法了,直来直去,大喊大叫,大人和孩子的脾气就都上来了。这时候就要有一个“灭火员”。所以,三人组里每个人都要当好自己的角色。如果大人表现不够好,一定要给孩子道歉。大人也会犯错,要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孩子才会心平气和,心悦诚服。

  让家成为孩子情绪“缓冲区”

  山东商报:在你妻子给你这本书写的序里,读者能够感受到你们夫妻之间的深情厚爱,你认为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对孩子的教育成长起到怎样的作用?

  赵洪云:父母的恩爱和睦对孩子的成长,作用不可估量。好的作用可以设想,但反面的作用,不可预知,无法设想,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承受力不同,影响可以从童年到老年。社会上已经有很多的反面例子可以借鉴了。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闹离婚,孩子在心灵深处缺乏安全感,会影响性格的发展,甚至影响成年后对配偶和家庭的看法,连择偶标准都会变化,影响一辈子的幸福感。夫妻冲突争吵的时候,往往孩子在心里会选边站,偏向矛盾中弱的一方,在内心有个评判,可能会对另一方失去感情,甚至产生憎恨。这样的话,孩子的感情就是个缺口,成为一辈子的缺憾,成为一生隐藏在内心的伤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学校,在社会,被要求,被期待,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会有很多压力需要独自承受。而家庭,是孩子最好的“缓冲区”。如果在家里都没有感到温暖,没有感到放松,孩子就好像“坠入深渊”了,过早体验“人生的苦,没有尽头”这样的悲观情绪。有些孩子甚至害怕回家,不敢回家,不愿回家。

  当然,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个很大的问题,甚至可能不会因为孩子而改变,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如果认识到夫妻感情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有了退而求其次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为人父母,如果能认识到孩子的需要,就可以凭借对孩子的爱,以孩子为中心,去化解现实中的一些矛盾。

  “作为爸爸,我也有遗憾”

  山东商报:很多人读了你的《爸爸与小孩》,看到你既爱惜妻子,又会教育孩子,认为你是个太完美的爸爸,你认同吗?对于自己做爸爸,你也有遗憾吗?

  赵洪云:我认为,我只是个学习中的爸爸。唯一做的就是不断学习。学习中的爸爸,也就谈不上是一个完美的爸爸。而且,面对现实的具体问题,自己肯定有困惑、迷失、反复的时候,所以感觉总是在反思、调整方法、整理心情的过程中。我相信很多爸爸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有时候,对孩子满怀柔情,有时候也是无奈的叹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家长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候是推动者,有时候是安慰者,有时候是严厉的教育者。每个角色,都有一个方法问题,分寸问题。我会担心方法是否得当,分寸是否合适。推动太用力,可能孩子变得没有了主动性; 要求太严厉,可能孩子就失去了兴趣; 目标太强,可能压力就太大。所以,我就觉得,说不定在某个环节,已经有了遗憾。比如,我儿子是个比较随性的小孩,高兴起来就要手舞足蹈,嘴里还要哼哼哈哈的,在课堂上就有坐不住的时候。我会觉得,这可能就是因为我这种充分尊重个性的方式造成的。但是,我又想,这正是孩子激情四射的表现,正是孩子在大场面不怯场临场发挥好的原因。在老师看来肯定是个大问题。当然还有几次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有一次还打了他屁股,虽然跟孩子也道歉了,但回想起来就都变成了遗憾。

  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教育

  山东商报:你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清华,知识是一般人无可比拟、望尘莫及的。所以,在许多问题上都能给孩子以引领指导,可谓“超能”、“全能”,作为一般人,没有那么多知识,回答不了孩子的诸多问题,该怎么办?

  赵洪云:其实从哪里毕业,在家庭教育上都不是问题,而且现在高等教育可以说是普及教育了。理科生学的东西应该会比较相似。我自认为可能比较擅长的,是跟这些理工类学校关系不大的,也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结果。比如,我在中学,文科就一直不错,在大学,也看了一些中外名著,写过小说,因为这个还获得过一个奖。加上孩子妈妈是个文科生,她肯定无法走进我的领域。为了有共同语言,我也就顺其自然跑到她的世界去串串门,虽然不太深入。所以跟人文的东西,我一向不陌生,甚至有点亲近感,加上自己的理科背景,也就有了自己的一点领悟。我想,这也就是我这样的内心“非典型”理科生,结合我典型的理科教育背景和思考型性格,造成了这个《爸爸与小孩》的一点特殊性,以及在孩子教育上的一点个性。

  其实,孩子是新新人类,他们的世界里已经有很大的部分,跟我们曾经熟悉的世界不同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不断学习跟进。如果孩子问的问题我们暂时回答不了,就说让我想想,我们可以用手机上网,百度一下,也许就能回答了。当然,要回答得很到位,可能还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感悟。我儿子在我的影响下,对科学知识是个“自来亲”。我想,家长专注在自己的领域,做事认真严谨,对孩子可能就会有一些好的影响。言传身教,可能是最有效的教育。每个家长都不是万能的,但肯定都有自己的强项。也许具体的知识,只是表面的,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积极的学习的态度。

  关爱与尊重,是教育的“万能钥匙”

  山东商报:在你看来,怎样的父母算是好父母?一般的父母该怎样做?

  赵洪云:家庭和睦,是给孩子提供的必要的成长环境;夫妻恩爱,互相尊重,还能做到尊重孩子,遇事冷静,不打骂孩子,就算得上好父母了。当然,这是基本型的好父母。好父母,还可以细分为多个类型多个层次,这个“好”,其实也是没有止境的。父母处事的方式,与人相处的方式,甚至人品,都是好父母的重要指标。

  当然,物质上的安全感也重要,但随着社会进步,现在应该越来越不成问题了。所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好”,才是最高的“好”。我们只能陪着孩子长大,无法奢望能与孩子一起变老。人生漫长,孩子会独自面临很多问题。我也希望《爸爸与小孩》这本书,能给小孩们在思想上播下一些小种子,拥有更多精神层面的好。他们在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可以站在稍微高一些的层面去看问题,看世界。

  作为父母,往往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认识到我们自身的问题。容易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工作、生活、感情中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最让人担心的情形是,家长自己的心情好,孩子的日子就好过,自己的心情糟,一家人包括孩子,也都别好过。加上孩子本身也有问题,那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甚至一顿打。

  但有人心里肯定在说,有的孩子就该打,不打就“飞上天”了。但想想看,其实第一次让他们想“飞”的人,或者诱发他们无法无天的人,可能就是家长自己。因为反复无常的粗暴,让他们对粗暴的“耐受力”越来越强,甚至到心冷麻木的地步。

  所以,教育,与其说是教育别人,不如说是教育自己。教育孩子,就是一种自我修炼。孩子,其实是给我们做父母的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学习怎样跟人相处,怎样将心比心,怎样心平气和。作为父母,要经常问自己,我有错吗?我是否应该给孩子道歉?

  教育,看似是个复杂的问题,其实,也可以是个容易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教育,也是人和人的关系问题,更多的问题其实就是心理问题。心顺,则一顺百顺。

  关爱、体贴与尊重,可能就是那把传说中的“万能钥匙”。

 

2014年04月24日14:13 来源:山东商报 

  • 03.27
  • 03.27
  • 03.27
  • 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