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高等院校传承文化的要求,助力中国科大以“科”为特色的人文学科建设,学校于4月19日上午在图书馆609会议室召开徽文化研究专家咨询会。校长包信和院士出席并讲话。
受邀出席会议的专家成员有安徽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院长陆勤毅,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长风,安徽省文物局原副局长杨立新研究员,安徽省博物院副院长郑龙亭研究员,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樊嘉禄教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晓光教授,安徽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叶润清研究员、原副站长李广宁研究员,安徽大学历史系吴卫红教授、张爱冰教授。
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屠兢,校人文学科建设规划工作小组牵头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执行系主任石云里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原执行院长、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汤书昆教授,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胡化凯教授、金正耀教授、张居中教授、关瑜桢特任研究员以及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石云里教授主持。
屠兢首先代表学院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会议。他表示,人文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立足合肥,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理念,承担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将全力支持学院各系部开展徽文化研究工作,为安徽省的社会发展和徽文化的继承发扬做出贡献。
石云里就人文学院概况、现有学术支撑与研究平台和我校特色人文学科建设规划作了汇报。石云里指出,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我校办学新模式中关于做强特色人文的要求包括科学文化、高端智库、文化传承三个方面,其中徽文化研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的设想是用文理交叉手段研究科学、文明与社会的发展,在推动科学进步和满足科大发展需求的同时,承担起徽文化传承的使命。
包信和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科大的人文学科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最新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学校的科学技术史被评为A+学科。目前,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高等院校传承文化的要求,中国科大将会从科技人文研究入手,加速谋划具有科大特色的新文科建设,响应国家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在咨询环节的发言中,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陆勤毅在发言中讲到,面临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包信和校长提出要特别加强人文学科的研究,非常值得称赞和关注。关于徽文化的研究,要以徽州文化的研究为重点,拓展到对整个安徽文化的研究。在研究队伍方面,科大要发挥自身特长,利用科学技术史学科的优势来进行差异化研究。以项目为平台,整合资源,积累人才,多方合作。
何长风指出,对徽文化的研究要突出深度,要有独特性;对徽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有精度,有科学性。对徽文化的开发利用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将科技史和科技传播对接起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大研究徽文化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相信安徽省文化厅和中国科大合作的广度可以不断拓宽,不断创新。
樊嘉禄教授认为,科大在科技人文领域加强与安徽社科界的合作意义重大,在非遗研究和大学生文化通识教育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周晓光教授建议科大可以与安徽大学开展深入合作,打造安徽省徽学大会的品牌以及建立全国徽州文书收藏研究保护中心。李广宁研究员认为中国科大研究徽文化要发挥科大的科技专长,并从研究战术的层面提出了陶瓷、文房四宝和古建筑等研究方向。杨立新研究员谈到应该开展全区域和全时段研究,并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明起源等值得研究的领域。吴卫红教授提出应注意徽文化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共同体等研究理念,以徽文化为出发点,由此扩大到区域和全国。张爱冰教授建议科大与徽学界进一步加强在重大课题申请和研究方面的合作,在人文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方面同安徽大学互通有无。叶润清研究员则提出,应该从狭义的徽文化入手,发挥科大在科技史、工艺史等方面的特长,从价值认知、保护与创新发展等角度开展研究。
全体与会专家对中国科大徽文化教育与研究的发展策略与路径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现场讨论氛围十分热烈。石云里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会后将认真总结各位专家的建议,凝练方向,设定课题,建立有效的途径和机制,推动科大徽文化研究和教育计划的发展。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