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党建文化

2019年06月19日
古代世界的交食比较研究工作坊国际会议在肥顺利召开

69日至13日,“古代世界的交食比较研究工作坊”国际会议Eclipses in China and Mesopotamia: A Comparative Workshop)在合肥市稻香楼宾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与美国布朗大学埃及学与亚述学系联合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承办。来自英国、美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等国的海外专家和国内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参会代表以“古代中国与两河流域对日月食的认识”为主题,对交食理论、占测和观测记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我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研究员关瑜桢主持。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屠兢首先致辞,他对本次会议的联合主办单位布朗大学埃及学与亚述学系表示衷心感谢,介绍了学校大力发展有中国科大特色“新文科”的规划和进展,希望与会专家继续支持我校科学技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发展。布朗大学埃及学与亚述学系主任John Steele教授回顾了近年来科学史学者在交食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取得的进展,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教授表达了对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开展早期文明科学史研究的期待。




学术报告环节分为8个专题,共12个报告。第一、二专题聚焦中国和两河流域的交食理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Christopher Cullen(古克礼)教授介绍了早期中国交食理论的基础和发展状况。John Steele教授讨论了晚巴比伦时期推算日月食的方法,曲安京教授重建了公元9至11世纪中国天文学家推算日食所使用的数学模型。第三、四专题的报告围绕着交食的星占和政治意义展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Daniel Morgan(墨子涵)研究员从《乙巳占》出发分析了李淳风如何将占测理论应用于实践。我校钮卫星教授解读了一行有关日食理论的星占和天文观念,及其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威廉玛丽学院的Zackary Wainer讲师指出在塞琉古时期,天文学与宗教仪式间存在模糊联系。在第五专题“晚期中华帝国的交食”中,古克礼教授介绍了他近期发现的康熙帝曾于1669年进行日食观测的新史料。我校褚龙飞副教授、纪辰同学复原了《崇祯历书》中推算月食的理论。第六专题为“早期古代两河流域的交食”。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所长王献华教授分析了Nanna(神名)在两河流域早期的独立性及其重要地位。第七、八专题探讨了交食观测记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Hermann Hunger教授介绍了对于巴比伦和亚述楔形文字文献中交食记录的整理工作。荷兰古代近东研究所的Jeanette Fincke教授指出,《埃努玛·阿努·恩利尔》中对日月食的描述和预测既有相似,也有不同。我校关瑜桢研究员则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与古代两河流域交食记录的不同特点。

John Steele教授主持了闭幕式环节。与会专家就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对于科学史研究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一致认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新的视角加深对熟知领域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其他科学史研究者的工作。与会专家对会议成果表示满意,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为古代中国和两河流域的科学史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对于如何进一步开展不同文明间的比较研究工作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08.04
  • 08.01
  • 07.29
  • 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