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静
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部件,也曾是我国经济乃至信息安全的最大隐痛。为了消除隐患,16年前,三十出头的胡伟武在中科院计算所支持下,带着队伍经过一番鏖战,研发出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1号。如今,已走向市场的龙芯面对对手有怎样的表现?在听了十九大报告后,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胡伟武代表备感振备,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
拒绝橄榄枝
“一家企业如果只做某个部件,即便是核心部件,想在市场中盈利也是非常困难的。”胡伟武说,“在天上,北斗卫星采用具有抗辐照能力的龙芯芯片作为中央处理器;在地下,石油钻探平台使用了龙芯1H耐高温芯片。除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我们正尽可能满足通用产品的要求,打造产业发展的生态链。”
龙芯研发最初是国家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得到了国家多部门的支持。不过,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我国应以研制专用的嵌入式处理器为主,因为不具备研制高性能通用CPU的能力。”
到2001年,胡伟武团队设计出了龙芯CPU原型系统。2002年,龙芯1号流片成功,完成了我国通用CPU从无到有的飞跃。2009年,龙芯研制出我国第一款四核CPU芯片——龙芯3A1000,2012年又推出8核芯片——龙芯3B1500,其峰值浮点运算速度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当时,多家国外CPU厂商再找到胡伟武谈合作均被拒绝。胡伟武比谁都明白,如果没有自主研发的实践将永远受制于人。技术上虽然取得成功,但龙芯市场占有率并不高,盈利非常困难。因为商家更愿意采用成熟的产品和技术,龙芯一度陷入困境。
调整战略战术
面对困难,胡伟武没有气馁,而是积极调整了思路。
他带领团队设计研发Wintel和AA体系外的自主信息产业体系。几经拼搏,围绕龙芯的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目前已初具雏形,基于龙芯的基础软硬件平台日趋完善。目前,龙芯CPU已广泛应用于党政军、能源、电信等领域,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实现快速增长。同时,欧洲著名集成电路公司意法半导体公司,花费几百万美元购买了龙芯CPU的产品授权,开创了我国计算机核心技术对外授权的先例。
“从2015年开始,龙芯在市场上逐步显现竞争力,产值首次超过亿元大关。最近两年以年均50%的速度递增,新的平台系统正在开疆拓土。”
永不改变的灵魂
胡伟武善于用先进理论武装科研团队,龙芯产品均以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事件第一个拼音字母命名。2016年10月,龙芯3A3000处理器研制成功,公司即以CZ80(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命名这款产品。
“80年前,当衣不遮体的几万红军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时,他们是中国最生机勃勃、百折不挠的一群人。他们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怀着崇高的理想走完了长征路。”胡伟武说。
“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有3次向外国学习的经历,但每次都是有了教训后,最终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他列举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解放后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和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引进,用市场并没能换来技术。
胡伟武清楚地记得,自2001年起步,他带领团队走了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路。加班加点是龙芯人的工作常态,而在同类企业中,龙芯人薪酬最低。“不少龙芯骨干都接到过猎头电话,面对百万年薪的诱惑,他们仍然与我一起坚守。”
中科院计算所第一代科学家为强国做了“两弹一星”应用的计算机,第二代人在国家转型发展中创办了联想和曙光,他是第三代人,在市场化环境中实现了自主创新。
作为龙芯党总支书记,胡伟武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团队的思想作风建设,结合龙芯发展历史编写内部书刊《龙芯的足迹》,创办内部刊物《龙心飞扬》。龙芯团队的党员工位上都有“我是党员”的标志牌。他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基于龙芯CPU建立自主可控信息产业体系的实践中;把“实事求是”的作风落实到探索通用CPU研发、市场、管理规律的实践中,形成相应的研发流程、商业模式和管理制度,打造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链;把“自力更生”的精神落实到“不怕鬼、不信邪”,坚定自主创新信心,建设创新能力的实践中。
“前辈的精神照亮了我们未来的路,今后我们将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胡伟武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7-10-2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