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待发射的蓝箭航天火箭。
浙江省嘉兴港区供图
图②:广州市花都区,搭载着中雷电科微型边坡监测相控阵雷达的无人机在巡检路面。
陆 颖摄
图③:李德茂研究员(右)在与团队成员观察菌丝蛋白菌落。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供图
图④: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局部。
本报记者 徐 靖摄
图⑤:具身智能示意图。
影像中国
图⑥:6G创意图片。
影像中国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如何挺立前沿?产业创新,怎么跑出加速度?创新链和产业链,怎样无缝对接?我们选取了6个两会科技热词,深入科创一线,聆听创新故事,从中见证我国科技创新的坚定步伐,探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未来发展。
——编 者
量子科技,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科学进展之一。进入21世纪,量子科技革命迎来第二次浪潮,催生了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技术,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人类获取、处理和传输信息的方式和能力。
量子计算机 在应用中“进化”
本报记者 徐 靖
在安徽合肥本源量子计算机组装与测试实验室,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正在平稳运行。
“相比经典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最大的优势就是快。”“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研制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说,“量子计算机通过量子叠加和并行计算特性,可以将指数级增长的计算需求压缩到可控范围内。在处理相同规模的问题时,量子计算机所需的计算资源可能仅为经典计算机的1‰甚至更少。”
2024年初,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并向全球用户开放使用。从助力疾病诊断到向金融机构提供算力服务,它正在越来越多应用场景中“大显身手”。去年10月,依托“本源悟空”,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
“这些是‘本源悟空’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迈出的一小步。”郭国平说。目前,“本源悟空”已经商业化部署到算力、教育等多个领域,与10多家超算中心,60多所高校,300多家金融、航空、航天、电力等领域单位、企业进行了100多个量子计算示范应用。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5日 13 版)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503/25/content_300640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