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25年03月10日
【两会同期声】安徽商报 | 全国政协委员郑永飞建议 重视基础支撑化解制造业难题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如何解决?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明确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分工,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身兼政协委员、科学院院士“双重身份”的郑永飞一直以来保持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通过和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一起学习、畅谈、考察、调研,提出一条条真知灼见,推进解决一个个关乎民生、发展的难题。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带来了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等一批好建议。今年,他重点关注了制造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科学、技术和工程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国家的进步与繁荣,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郑永飞在调研中发现,在科学技术项目管理中,过于强调科学发现而忽视技术的实际应用;在工程技术项目管理中,过于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工艺和材料的基础支撑作用。“这不仅妨碍了制造业‘卡脖子’难题的化解,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比如,传统制造业中的发动机、减速器等经典难题,其本质是工程技术问题,却常常被归类为科技攻关问题;信息产业中的集成电路芯片和光刻机等新兴难题,实际上也是高科技的工程技术问题。”郑永飞指出,人们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将科学、技术和工程混为一谈,主要是因为当前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单一,在科学、技术和工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论文数量、专利数量等量化指标,忽视了工程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同时缺乏科学评价机制,忽视对工程技术成果长期影响和潜在价值的评估。

郑永飞建议,明确任务分工。让科学关注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让技术注重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成为实现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手段;让工程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实现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通过工程实践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同时鼓励创新发展,重点关注科学研究的深入、技术创新的推进以及工程实践的落实,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将科学的作用定位在提供理论基础、引领发展方向、提升国家竞争力,技术的作用定位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工程的作用定位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国家制造业水平、解决‘卡脖子’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优化评价体系,建立长期跟踪评价机制,对科技成果的后续发展进行持续关注和评估,以全面反映其真实价值和意义。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郑永飞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针对工程技术界的、符合其规律特点的评价体系。鼓励工程技术领域的人员发扬工匠精神,不断进取,建立卓越工程师队伍,激励工程技术界持之以恒地打造高质量材料。“因为材料和工艺是工程技术的关键,也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短板。只有具备过硬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艺,才能在制造业中攻克卡脖子难题。”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文 杨雪娇/摄

发布时间:2025年3月10日

原文链接:https://ahsbszb.ahnews.com.cn/pc/con/202503/10/c1076199.html


  • 03.11
  • 03.11
  • 03.10
  • 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