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23年06月02日
【安徽日报】科普多培土,让创新幼苗扎下根

“长大系列”科普丛书报告会现场。 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核心阅读·

科普创作让高深的科学知识不再“阳春白雪”,在青少年中“圈粉”无数。科普阅读,成为全民阅读的一个日益活跃的重要部分。科普多培土,涵养科学精神的“活水”,让创新幼苗扎下根、长成林。

科普图书出版蓬勃发展、《流浪地球》《三体》等科幻影视作品成为文化热点……科普阅读,成为全民阅读的一个日益活跃的重要部分。在4月底举办的2023“中国航天日”活动中,一场“长大以后探索前沿科技”科普讲座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褚建勋带来了他主编的“长大系列”科普丛书。他和同事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核聚变、月球、火星等理论知识及应用研究成果,丛书的创作过程和相关航空航天科普知识,让这些前沿科技褪去神秘面纱,准确通俗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

“命中注定”的科普情结

切合孩子们口味的选题,俏皮活泼的“问答式”对话,再加上科学家爷爷和爱科学小哥俩的人物设计,让核聚变能源、火星探测、极地科学考察、探月登月工程这些听上去“高大上”的科学,对于孩子们来说也变得轻松易懂。“长大系列”科普丛书总编褚建勋的科普之路,似乎是“命中注定”:早在就读本科阶段,因为听了学校的科技写作课,热爱数学的他坚定选择了科技传播专业方向,从视频到图书,一步步走进了科普领域。

“我们要做真正好的前沿科普,让公众了解我们已经取得科研成果,让孩子们知道,在科学的前沿领域,仍有许多神秘未解的问题在等待他们去探索。”在褚建勋看来,他的科普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位导游,通过自己的讲解,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除了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激发读者的探索欲,褚建勋还想通过自己的科普图书,让孩子们收获一份“科学的态度”:“科学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有孩子能在看过书后,树立起科学思维,成为一个‘科学的人’,那将是对我科普工作的最大认可。”

对于接下来的科普工作,他有很多畅想:“我们计划在未来两三年,能把‘去南极’这本书做成一个儿童剧,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怎么进行科学探索。说不定,有一天还可以邀请孩子和父母一起去南极,亲身体验那里的各项科学研究。”

“把内容做优,科普读物也能很热门”

科普创作让高深的科学知识不再“阳春白雪”,在青少年中“圈粉”无数。《流浪地球》《三体》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火爆,公众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关注延伸到更多科普读物,从侧面说明了优质内容的重要性。

“把内容做优,科普读物也能变得热门。”褚建勋相信,科普工作的关键是精耕细作,将原本深奥、晦涩的内容变得好看、耐看,同时在表现形式实现多元化。

以前,科普读物只强调“知识点”;现在,则要提倡“四科”,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过去,很多少儿科普的特征是“有意义、没意思”;而现在,衡量标准则是“有意义、有意思”。“作为课外读物,‘有意思’应该还要放在更前面,只有让孩子喜欢了,才能称得上成功。”褚建勋认为。

“长大以后”系列科普书的编写过程中,褚建勋费尽心思,努力找到适合孩子的语言文字,最终采用了“问答逻辑式”风格。为了做到尽善尽美,他甚至还让上小学的儿子作为第一读者参与编写过程,确保内容真正是孩子的视角、孩子的语言。

“用儿童的思路设计问答,孩子就自己愿意看。做少儿科普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仅仅记住这些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培养孩子建立不断追问的好习惯。”曾参与科大少年班早年创建的中科大退休教授司有和表示。

“阅读激发对知识寻根究底的精神”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自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第10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阅读推广绝非朝夕之役,而是长久之功,要将其常态化、制度化,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公众的阅读兴趣,养成其读书的好习惯。”丛书副主编、中科大退休教授孙立广“广爷爷”谈到阅读重要性时表示。虽已78岁高龄,他至今仍清楚记得1957年那个炎热的夏天,自己和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大哥一起躺在户外的小凉床上睡觉时,听大哥讲军事、航母等科学知识时的愉悦兴奋,“讲了整整一周,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坚定了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庐江中学的决心。因为,庐江中学有图书馆,有很多书,这对爱读书的我有巨大吸引力。”

“当年,我所带班级的一个学生,因为听了一场关于天文的科普报告,从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后来在天文研究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我的孩子现在从事超导研究,他说,正是因为看了我编写科普书《低温世界漫游》,他从此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司有和认为,书中的科学家精神能够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对于孩子们确立专业方向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科普书籍可以激发孩子对于知识寻根究底的精神,而寻根究底的精神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灵魂。”科普多培土,涵养科学精神的“活水”,让创新幼苗扎下根、长成林。

“每位研究者都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

从事地球科学研究一辈子,孙立广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是南极科考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尤其以全球首创的“企鹅粪”沉积层研究古生态问题的新路径享誉全球。“我很愿意通过科普的形式将这些科学知识和科学新发现告诉给更多人,它像一个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温暖着对世界满怀好奇的孩子们。”对孙立广来说,潜心科学探索是一种巨大的快乐享受,“我愿意通过科普工作与公众分享这种快乐,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纷纷加入科普工作,这是思想解放、文明进步的结果呈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每一位科学研究人员都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褚建勋说。对于未来,他有着大胆设想,对于科学研究中必有的实验测试,他想尝试开展包括文字、视频、音效以及整个实验过程的呈现形式,“这样,对科学的表达会不会更精准、更立体、更准确呢?”


《安徽日报》 2023年06月02日

https://szb.ahnews.com.cn/ahrb/content/202306/02/c977232.html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