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23年03月06日
【两会同期声】中国纪检监察报丨以科技自立自强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本期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锐科公司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本期“两会连线”邀请到三位科技界代表委员,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您对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有何认识和建议?

李景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目前,我国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达到了世界前列的水平。未来,要开展前瞻性战略布局,建立健全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出更多战略科学家。

闫大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科技水平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需要立足新时代阶段性特点,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进行攻关,有力保障国家发展和战略安全。

记者: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杨金龙: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在去年上升至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开启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这要求我们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我认为从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两个方向研究,有可能产生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始创新。以我研究的量子化学为例,这属于交叉学科,通过不断研究量子新算法,在未来能依托量子计算机,更快、更好地研制出新材料,为我国未来工业发展提供新变革。

闫大鹏:这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钻研出前沿技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长期发展助力。十多年前,国内激光产业几乎全依靠进口,我们坚持自主创新,打破外国技术垄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光制造产业链,推动国内工业制造业进行激光化产业升级,实现了转型发展。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您对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有何建议?

李景虹: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基础研究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未来,需要有更多研究者能提出好问题、真问题,从而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同时,国家还需要从制度、人才评价机制、资金投入、应用转化等各方面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

杨金龙: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按照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既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同时自由探索,从产业应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但是,我国基础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比如,在资金支持上,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投入渠道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率较申请人数来说偏低,项目申请也存在次数、时长的限制。我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并引导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背后的科学原理攻关。

记者:当前我国面临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您认为该如何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闫大鹏:我认为需要企业增强主动性和胆识,抛弃以买代研的思维,多使用国产产品。以我的经验来看,只要有需求,国内企业有能力生产出和外国产品旗鼓相当甚至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还需要更多企业主动参与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里,加强和高校、上下游企业合作研究。

杨金龙:面对紧迫的“卡脖子”问题,需要国家、科研单位、企业共同努力,从源头上把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搞清楚,实现基础研究的突破后,后续的应用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

记者:党的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明确部署。如何加强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闫大鹏:从我们企业的经验看,充分利用校企结合机制,聘请高校教授来公司当创业导师,同时将公司研发团队的骨干送往高校深造,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也能给公司创造更多的好项目。此外,我们也和高校持续开展科研合作,高校负责理论突破,企业负责产品发展,二者相结合,推出新产品的速度非常快。

杨金龙:需要加强校企联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不少科技企业开展了工程博士的联合培养,让高校科研工作者进入到企业工程一线进行实践,从而能更好弄明白研究和产品市场化之间的关联,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也能更符合市场需求。

记者: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请谈谈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

李景虹:需要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建立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精准引进急需人才。同时,不断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杨金龙:既要强化对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工程类实用型人才培育。高校教师应强化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育,引导更多学子投身科研事业,还要加强基础教育的合作,选拔在某些科研领域具备研究潜质的中学生进一步联合培养。


《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03/06

https://jjjcb.ccdi.gov.cn/epaperapp/html/detail.html?id=1632479317097185283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