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22年10月22日
【党的二十大】中国教育报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代表和专家热议教育如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本报记者 储召生 林焕新 梁丹 张东

【二十大时光】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任务指向新伟业。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

这一最新论断标注了中国最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会内会外,掀起热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走得对、行得通的复兴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百年来共同的梦想,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奋斗不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要求“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和行动力量。

征途漫漫,坚定道路自信。

报告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目标。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党的二十大代表,山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张晓永说:“中国人民有坚定的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走得对、行得通的复兴之路。”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董振华关注到,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这是对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之间关系的鲜明回答,突出了党的领导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宏伟擘画,锚定奋斗目标。

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科学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样貌,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袁红梅说。

大国崛起,惠及世界繁荣。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代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芦咏莉把报告翻了一遍又一遍,被深深打动。“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展开第二个百年征程的壮丽画卷。这几个‘是’反映出14亿中国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蓝图。”芦咏莉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扬帆远航。大家纷纷表示,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为中国式现代化坚守教育使命

“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努力奋斗,我们终于可以非常自豪地告诉全世界、告诉中国人民,我们的社会主义将是什么样子。这将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对国际社会上那些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来说,又多了一个选项——中国式现代化。”在现场聆听二十大报告后,党的二十大代表、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倍感振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还完整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要求。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教育担负着怎样的角色和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路丙辉表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像我国这样规模巨大的人口体量进入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应该是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现代化,没有实现教育强国,人口多只是数量的增多”。

“中国要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必须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如何更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聚焦在“共同富裕”上,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认为:“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满意’放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位置,大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努力提供更加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靠教师。”从高校出发,窦贤康表示,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以一流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流人才。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解决的是世界性问题,贡献的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必然产生世界性影响,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大有可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表示,高校还要争当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生力军。

“我们不能忽视高校承担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使命。”蔡敬民说,高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也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主力军,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教育大有可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同济大学校长陈杰表示,近年来,同济大学积极发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科资源优势,深度参与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他表示,要以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集中高校优势助力绿色发展,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站在党代表采访通道上,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介绍,菌草技术已经作为援外项目已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并正在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这些年,中非职业教育合作成效显著,赢得了广泛赞誉。”“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首批中方院校,山东省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冯新广表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未来非洲”等举措,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事实证明,中国不仅更好发展了自身,更惠及了世界”。

“在世界上,各国现代化的模式存在差异。以教育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事实上是一种温和、理性地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通过让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充分成长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以人的完善推动社会的现代化,是一种更加普惠和文明的发展方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袁红梅还注意到,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教育基层代表,她激动地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奠基性作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王云霏说,我们要筑牢少年儿童的理想之基、信念之塔,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党的二十大代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表示:“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站稳人民立场,释放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深化综合改革为驱动,不断完善关键技术科技攻坚等工作机制。”

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更为重大。”葛道凯说。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看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坚持‘五育’并举,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全面推行个性化培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大民生工程。”王云霏表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每个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都能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认为:“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交汇点,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应尽的职责。高校只有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产出更多创新成果,持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二十大代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建议:“职业教育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围绕新时代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聚焦高精尖产业群以及特色、创新产业链,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产教两界深度融合、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共同体。”


《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22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10/22/content_615422.htm?div=-1


  • 04.22
  • 04.22
  • 04.22
  •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