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21年08月07日
【合肥晚报】合肥高等教育的“领跑者”

1952年9月,东南医学院迁到合肥,成为合肥第一所高校;1970年,中国科大从北京南迁合肥,为合肥发展种下创新的“种子”;1980年,合肥联合大学创办,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

合肥第一所高等院校

新中国成立之前,合肥没有一所高等院校。这种状况随着1951年9月东南医学院迁到合肥才有所改变。

据档案记载,东南医学院是1926年由郭琦元与汤蠡舟、缪澂中等人在上海共同创办的一所私立医学院。上海解放后,东南医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决定将学校迁往安徽省怀远县。这也是安徽省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

迁到安徽的东南医学院,虽然还是私立医学院,但行政关系上改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教育部及皖北行署领导; 特别是在1951年2月,皖北区党委委派时任合肥市委书记的李广涛任东南医学院副院长,加强了学院的党政领导。1951年6月,东南医学院由私立改为国有公立高等学校。在成为公立高校后不久,为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皖北行署在1951年9月决定将东南医学院迁到合肥市。东南医学院因此成为合肥市第一所高等院校。1952年10月,学校在合肥开课,并改名为安徽医学院。

1951年9月决定迁校,1952年10月学生们就坐在新教室上课。这中间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时任安徽医学院党委书记的李广涛。在搬迁之初,李广涛不仅陪同领导一起选校址,而且还带领一班人来到工地勘探地形、打桩拉线,请专家设计图纸……几乎整天都泡在了工地上。最终,在一年的时间里建成了教学楼、行政楼及部分教师宿舍。而其中的四幢教学楼也因此成为合肥高校建筑中的“老大哥”,全都是模仿西方的“小洋楼”式建筑,不要说在当时“非常洋气”,就是现在来看也不过时。据说前些年学校将这几幢教学楼装修后,不少部门都“抢着”要进来办公。

李广涛对安徽医科大学的贡献还远不止这些。当时学校面临一个重大难题:很多基础课与临床课都无教师上课,更谈不上有学科带头人。于是,李广涛一直奔波于上海、北京、合肥之间,倾力邀请到了耿兆麟、刘春生两人成为学校外科方面的骨干;请来第一军医大学王凤振教授讲授《组织胚胎学》课程;请来圣约翰的张鸿德教授讲授《生理》课程;请来我国著名肺科专家吴绍青教授讲授《肺科学》……这些教授的到来,无疑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为适应发展的需要,1996年6月,安徽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从1926年到现在,从上海到怀远再到合肥,从东南医学院、安徽医学院到安徽医科大学,近百年来,安徽医科大学辗转几地几易校名,书写着一段段传奇。

中国科大与合肥的“倾城之恋”

1969年,受各种因素影响,北京的重点高校纷纷外迁,1958年创办于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不例外。自1969年开始,中国科大多次派遣人员寻找安家之所,却因种种原因均无功而返,最后还是合肥“张开了欢迎的双臂”。

1970年,中国科大搬到合肥。而为了使中国科大能够很好地在合肥“安营扎寨”,安徽省和合肥市给予了全力支持,除了让出当时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合肥师范学院,来安置中国科大师生外,还有两个细节能反映出合肥市对中国科大的支持:一是在当年全省都没通暖气的情况下,合肥市首先给中国科大安装暖气,这是安徽省和合肥市的首条供暖线;二是在电力不足的情况下,合肥市将中国科大列为优先于政府的供电单位。

而中国科大南迁合肥后,也创造了中国教育界的多个第一,比如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第一个少年班等。

其实,中国科大招收研究生的动议最早是在1962年10月。当时的中国科大应用地球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赵九章曾上书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等领导,建议为了统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的招收与培养,应该安排中国科大组织协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只是由于后来的历史因素影响,研究生院建设计划被迫搁浅了。

1977年10月,随着全国高考的恢复,当月新华社、《人民日报》发布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京成立并开始招收研究生”的消息,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当年便收到全国报考来信6500多封。1978年3月,中国科大研究生院迎来了170名1977级研究生。这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

中国科大少年班则是在1978年3月创办的。1977年10月,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推荐江西赣州13岁的宁铂上大学。11月3日,这封信得到了方毅的批示。1978年3月,中国科大少年班正式成立。少年班创办的消息一经传出,引发了各方的广泛瞩目。

40多年来,中国科大少年班把这些“神童”培养成了各个阶层的精英人才。有数据统计,从1978年创办到2018年,少年班学院共毕业4140人,为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然,少年班的这些“神童”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关注。因为这些,中国科大少年班成为合肥的一个亮点,不少人通过少年班来关注合肥。

一所好的大学对一座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科大为合肥日后的发展种下了创新的“种子”。合肥依靠科大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批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全面启动,一批重大前沿及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已成为合肥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从“科教之城”到“创新之都”,中国科大被嵌入了合肥的城市基因,塑造了合肥独特的城市气质。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

合肥还有所大学,与中国科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是1980年创办的合肥联合大学——合肥联大是由当时的中国科大副校长杨承宗教授亲自创办的。而且,合肥联大创办之初,实行“适当收费、不包分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后勤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开创了一个时代,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

据档案记载,1980年8月23日,合肥联大正式成立,全部的家当是从科大借来的一间20平米的房间,几张办公桌,包括首任校长杨承宗教授在内的6名兼职人员。而学校之所以取名“联合大学”,也主要因为是由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等学校联合创办的。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创办之初的合肥联大实行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时任合肥市委书记的郑锐兼任董事长;学校没有校园校舍,所有教学都是“联办”,在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等的教学空当中完成;没有固定的师资队伍,所有的教师都是从合肥地区的高校中择优聘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学者来校讲学。

因此,初期的合肥联大学生有着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几乎都是本地人。他们和初中、高中时期一样,每天晨起上学,傍晚放学,有的中午也回家吃饭;其次,毕业后不包分配,自主择业。这在今天来说是平常不过的做法,但在计划经济年代可是开了先河。因此,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对此新生事物进行了报道,称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改革中诞生的合肥联大,一直走着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专业设置按照社会需求,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可以说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院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合肥联合大学和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

40多年来,从合肥联大到合肥学院,学校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如今的合肥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改革和实践,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被教育部总结推广为“安徽现象、合肥模式”。

□李威伟 程堂义 鲍雷

《合肥晚报》(2021年8月6日A6版)

http://newspaper.hf365.com/hfwb/pc/content/202108/06/content_268614.html

  • 04.22
  • 04.22
  • 04.22
  •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