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21年07月27日
【健康报】在安徽打造一个医疗界的标杆

□首席记者叶龙杰

2017年年底,安徽省政府、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三方共建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安徽省立医院挂牌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时保留安徽省立医院名称。

这件事在安徽省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中。近日,记者在与合肥市的出租车司机闲谈时,对方津津乐道:“这对老百姓看病当然是好事。我们都相信省立医院,也希望医院成为中国科大的附院后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如同突破GDP万亿元大关、实现经济腾飞的合肥市,中国科大附一院也在努力为破解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提供一把安徽的钥匙。

怀揣梦想,让百姓省内看好病

“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生机与活力,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医疗健康服务能力作为保障。”2018年,肝胆外科专家刘连新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远赴合肥,出任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副部长。今年1月,刘连新出任医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党委书记。

“安徽是人口大省,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保障了全省人民的生命健康,但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医学教育和医学高端人才培养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全省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瓶颈,急需培育建设一流医院、一流学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刘连新表示,来到合肥希望以“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理念为引领,在安徽打造一个医疗界的标杆。

梦想召唤着更多的人“落户”合肥。2018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被安徽省政府任命为中国科大附一院院长。谈及出任安徽一家医院院长的初心,葛均波说:“安徽跟江浙沪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有义务去帮助安徽最好的医院培养优秀人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均等化,让安徽的百姓在省内看好病。”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科大附一院副院长翁建平在决定从工作了30多年的广东省迁来合肥时,想到的也是如何帮助安徽百姓就近解决看病问题,“需要培养出高水平的能够更好地服务6000多万安徽百姓的医护队伍”。

有压力,更有前进的动力

单从数字看,中国科大附一院也许没有那么多生存和发展的烦恼。该院网站介绍,始建于1898年的医院目前开放床位5450张,设有47个临床医技学科,2020年门诊量501.3万人次、出院26.5万人次、手术13.48万台次,办院规模位居安徽省第一位、全国前十位。

该院在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目前全球脐血移植病例数最多的中心;心血管内科CRT技术例数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所有器官(组织)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仅2020年就有282位患者通过器官(组织)移植重获新生,移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其他医院能看的病基本上中国科大附一院都能看,能开展的手术和项目医院也都能很快跟上。”刘连新长久思考,把一家实力并不弱的医院持续往前推动,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上?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年公布的《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通报》中,中国科大附一院在全国1306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中排名24位,等级A﹢,实现连续两年位次提升。

尽管有成就感,但刘连新感受更多的是满满的压力:医院四级手术人数位于全国第4,但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四级手术比例等指标相较于国内一流医院还存在差距;科研经费总量位于全国第37位,距离全国标杆医院仍差距明显;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分级也亟须突破……

“‘国考’是全面‘体检’,让我们正视存在的薄弱环节。”葛均波表示,除了针对性补短板外,医院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持续聚焦凝练学科发展特色和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分类设置学科发展目标,分级投入建设支持资源,不断构建多层次的学科平台体系。

在院内,刘连新常常向医院职工特别是中青年医务人员输入紧迫感:下班的时间要管理起来,多看书少应酬;多给年轻人做手术机会,不要“绝后式”发展;要把临床经验增值成论文,增值成经验来培养更多的学生……

“有压力才有动力。”刘连新说,有了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就能朝同一个梦想共同奋斗并最终实现目标。

开展更多高难度手术,对标长三角发达地区

对一家大医院而言,小的改革动作也会带来巨大的民生效应。

“我们算过一笔账,如果平均住院日能下降一天,就意味着每年可以多解决2万多名患者的看病问题。”该院学科规划管理处处长杨会志表示,2019年该院以“降低平均住院日、提升CMI值”为改革抓手,提出“一年只为这一天”的年度目标。“2019年平均住院日7.92天,2020年下降至7.76天。以绩效考核为杠杆,提质增效,成为医院创新发展的共识。”

“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是把患者服务好,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让骨科主任、关节置换“尚式入路”开创者尚希福颇有成就感的是,目前他带领的团队已实现关节置换手术20分钟完成,患者当天就能下地活动,有的患者直接开车回家。尚希福的“拥趸”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还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同行。

“医院2018年开展绩效改革,一级手术的得分为50个点,4级手术是800个点。有效激励临床医生在技术方面不断探索进步,提高疑难复杂手术和高难度手术的治疗占比,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对医院的绩效考核改革,尚希福有着最为直观和深切的感受。

开展更难的手术和治疗,意味着更少的患者流向省外,也意味着有更多省外的患者慕名而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给安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刘连新坦言,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协同发展的大潮中,医院工作重点就是对标长三角发达地区的医疗健康服务标准,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打造与北上广深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平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为此,该院主动对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口支持该院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建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对口支持该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建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对口支持该院肿瘤专业。“通过带动医院优势学科做精做强,让安徽的百姓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刘连新说,医院在安徽率先将上海申康医学发展中心开展的DRG考核指标引入分配体系,促进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管理能力双提升。

根据规划,该院正在加快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大力发展影像、病理、心电等的远程医疗,与长三角知名医疗机构探索建立医疗机构技术合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新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

发挥孵化器作用,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当前,中国科大附一院影像科借助人工智能的肺结节影像诊断系统,缩短了患者的诊断时间,提升了准确率;在口腔科、门诊等区域,基于人工智能和语音技术的电子病历书写,使医生的疲劳感得到缓解。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水平医疗人才是推动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医院采取引育并举的方式,全方位建设高层次医学和研究人才队伍,依托中国科大海外招聘会和墨子论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建立“人才双聘”机制。目前,该院的双聘专家已达20人。此外,医院充分发挥院士、院外知名专家的指导作用,快速提高医院学术影响力,签约特聘专家45名。

科医融创,多轮驱动。依托中科院、中国科大的优质平台资源和安徽省的全力支持,中国科大附一院正在追逐更高的目标:建立由院士、国际知名专家领衔的肿瘤学、人工智能与医学创新、智慧病理、药物化学生物学、肿瘤诊疗智能纳米系统5个院士实验室;成立中国科大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心、智慧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脑衰老及脑疾病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血液学与细胞治疗研究所及中国1型糖尿病智能化管理与大数据中心;老年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放射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医学检验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分中心先后落户该院。中国科大和附一院还共同设立了“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投入近3000万元支持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发挥牵引和培育作用,鼓励理工医交叉融合,孵育医学科技创新项目,目前已累计立项140余个。

今年6月23日,由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卫生健康委、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立的安徽省医工协同创新中心在该院揭牌。这是国内首个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医疗机构和高端医疗装备制造企业共同发起的医工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将立足临床医学需求和人民健康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好“孵化器”作用,构建政府、医疗机构和高端医疗装备生产研发企业之间创新协同机制,为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临床专家与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医疗装备企业与政府等沟通、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形成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合力。

“国内首家集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和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临床研究医院目前也已开工建设。”2019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落户院内。翁建平介绍,临床研究医院对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融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和医疗服务为一体,将发挥中科院、中国科大的科研和人才团队优势,开展国际国内多学科、大项目的综合交叉集成研究,组织医学前沿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的系统研究,大力提升我国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健康报》(2021年07月27日)

http://faxing.jkb.com.cn/home/index/detail.html?goods=1&item=795233&page=1388086950&id=3797542&name=jkb



  • 04.22
  • 04.22
  • 04.22
  •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