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21年03月11日
【新民晚报】探索“单个学校做不好”的事 沪苏浙皖四地大学校长畅谈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协作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 许宁生

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助力高等教育改革,核心是为了办人民更满意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广的学习选择,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注入更强的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 吕建

南京大学旨在与长三角兄弟高校一起,在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方面不断突破与引领,为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新范式贡献“长三角一体化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浙大城市学院校长 罗卫东

下一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计划扩容,邀请和纳入更多长三角高校,让“分中心”覆盖面更广,优势学科收益面更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

长三角高等教育协作,应覆盖高校招生、教学、就业的全环节,这是不断在“试验田”探索的过程,走出中国教育改革新路。

“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战略与民生福祉紧密相关,教育协作即是核心关切。长三角区域拥有丰富教育资源,高校发展基础好、创新能力优、竞争实力强,如何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去年底,《新一轮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明确三省一市将在提升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服务发展能力、推进各类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健全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今年全国两会,本报专访来自沪苏浙皖四地的代表委员、大学校长,共话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教育动能”。

“鲇鱼效应”撬动自身教学改革

“长三角地区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教学协作基础,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中国高校区域协作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认为,长三角高校要共同探讨协作机制,加快落地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教师搭建更广阔的教学能力提升平台,为区域高校教学协作探索更有实效的推进路径。

许宁生代表介绍,早在2018年12月1日,即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宣布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不到一个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成立了华东五校教学协同中心,充分利用集体的优势,开设跨校辅修专业,开放优质基础课程,共享特色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促教学信息化发展。“例如,集合优质师资共建开设《书面写作与口头沟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科学精神》三门公选课,第一门写作课开课一个学期,受到广泛关注,五校都要求增加选课容量。”

复旦大学还牵头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充分发挥各校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开放优势,推动形成专业化、协同式、引领性的示范智库集群,取得明显进展。复旦大学也作为创始成员,发起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

“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助力高等教育改革,核心是为了办人民更满意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广的学习选择,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注入更强的动力。”许宁生代表强调,区域教学协同机制使得学生可以突破课程、专业的校园限制,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养成能够得益于更多学科资源的整合,也有助于跨校优质资源和名师联合打造“单个学校做不好”的课程体系,参与协同的高等学校还可以通过引入外部力量的鲇鱼效应,撬动自身教学改革。“有些学生甚至可以获得多个高等学校的学习证书,有些教师也可以在多个高等学校之间有序流动,从事教学活动。这些有益的探索应该受到鼓励。”

贡献高教创新“长三角方案”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认为,长三角区域高校应当服务国家战略,实现优势互补,推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在吕建代表看来,长三角区域高校尤其是华东五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应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努力驾驭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增强长三角地区开放化、国际化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抓手,不断探究“大学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本原问题,不断创新一体化机制与方式,强化资源整合和协同模式创新,用新发展理念与格局来重新思考和塑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位、内涵、精神、文化、结构、功能、产出等,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成就新时代的新一流。

吕建代表介绍,南京大学以建设长三角“华东五校教学协同中心”、长三角“量子材料与物态调控”创新创业中心、“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等为具体抓手,在多方面进行具体实践:“包括集聚优势,合作互补,探索高质量人才一体化培养新途径;直面关键任务,协同攻关,以原创驱动式科研支撑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提升长三角区域文化软实力提供‘硬支撑’等。”

“南京大学旨在与长三角兄弟高校一起,在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方面不断突破与引领,在构建开放化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体系方面不断创造与示范,在强化文化软实力支撑体系方面不断提升与跨越,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融合与互动,为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新范式贡献‘长三角一体化方案’。”吕建代表说。

形成“多中心”优势互补结构

“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在互动合作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对高效利用资源、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认为,近年,高校在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自身定位愈发精准,学科结构也不断迭代,“每所大学都追求‘大而全’是不现实的,不可能把所有学科都办到世界一流,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专长,错位互补,共赢发展。”

2019年5月,由浙江大学倡议,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共同打造更加紧密的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作为联盟秘书长,罗卫东委员介绍,目前五所高校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已经谋划发布了两批10个重点合作项目,覆盖智库论坛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知识产权协同转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等。“每年,每所学校提出一个最具特色、最有优势的项目,以它为中心吸收其他高校参与,经过几年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个‘分中心’,构起‘多中心’的区域结构。”

“下一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计划扩容,邀请和纳入更多长三角高校,让‘分中心’覆盖面更广,优势学科收益面更广。”罗卫东委员认为,从优质课程线上线下的优先共享,到对师资力量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再到科学仪器和科研设施的共建共享,要利用长三角交通便捷的同城效应,进一步打通壁垒、共享资源,而不是重复投入、分散建设。

罗卫东委员直言,教育协作的持续推进,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中央和三省一市在资金投入和资源支撑方面,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措施和指标。“例如,中央财政下拨给各中央高校的资金,能否附加一个比例用于激发区域内部合作,或者在下达研究生招生指标时,能否增加一个量用于高校之间共同配置,把富余资源充分调动利用。如果这些实践能在长三角地区取得进展,也可在全国其他区域复制和推广。”

一体化走出教育改革“新路”

“长三角一体化,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民生关切,对于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说,地处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大,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国字号”大学,正深度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

3月15日,华东五校联合共建的课程项目《科学精神》将首次开课,由中国科大牵头,来自五校的9位名师共同授课。主场教室教学实况全程直播给其他四校学生,各校师生在各自教室集中授课、观课并同步直播和互动。包信和代表强调,各校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均有所不同,建议形成专班机制,进一步细化长三角高校间学分互认、师资互聘和毕业互通等工作,强化人才协同培养。

“长三角高等教育协作,应覆盖高校招生、教学、就业的全环节,这是不断在‘试验田’探索的过程,走出中国教育改革新路。”包信和代表介绍,近年,中国科大在长三角一些中学开设特色班级,例如与江苏苏州中学、木渎中学共建少年班预备班,推动长三角区域中学与大学的融合发展。“可否试点在三省一市中各选几所中学,先一步与华东五校开展联合培养等深度融合?可否在长三角区域适当放开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推动国家招生体制改革?可否把之前对一个省市高校学生的就业优惠政策,在位于长三角的中央高校之间打通?”

“我们是根植长三角的大学,学科建设、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全部立足长三角地区。”包信和代表举例,除了校际联动,中国科大在长三角区域深度开展校地合作。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就是其中代表,尤其是量子工程卓越中心的建设,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去年,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成立,与苏州20多年的校地合作翻开新篇;中国科大还与浙江湖州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我们与沪苏浙的合作有一个原则,就是相关学科和研究此前在安徽并未深入开展,同时符合当地发展需求,形成错位与互补。”

首席记者 范洁

《新民晚报》(2021年3月10日4版)

https://paper.xinmin.cn/html/xmwb/2021-03-10/4/97954.html

相关新闻
2023年12月22日 21: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12月22日电 (吴兰 厉春)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