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2年12月18日
[光明日报]合肥,为何跑得快?
  孟冬时节,记者从北京坐上时速300公里的高铁,3小时50分钟后,“合肥欢迎您”的电子显示牌就映于眼帘。
  作为一个中部城市,既无资源优势又无沿海优势,合肥为何在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49座中国城市在内的全球300个城市都市经济体中“跑”得最快,增长动力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在这全国首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寻找答案。
  穿行于江淮之间,巢湖之畔,“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一代表城市定位的牌子随处可见。走进高新区、高校院所、企业,在创业者和科研人员聊天过程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已经成为创新的主体和主角。
  “科技创新是合肥跨越式发展的钥匙。”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这样对记者说,创新已经成为合肥加速转型、实现中部崛起的强大引擎。
  创新,如同血液一般,在合肥这座城市的体内奔流不息,涌动不止……
  加速崛起 利润增幅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走进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记者对于这一各国都竞相研发的高端核心关键技术充满好奇:“为什么量子通信被视为当前信息传输中最安全的技术手段?”
  公司综管部经理冯镭的解释形象而生动:“打个比方,就相当于把信息装载到‘量子安全列车’里。在列车运输的过程中,如果有人试图查看车厢里的信息,只能看到毫无规律无法破译的乱码,而且列车员会很快知晓被窃听并采取措施。这样,窃听者不单无法得逞,还会暴露自己。”
  目前,这项世界领先的核心科技赋予了合肥这座“创新之城”独特气质:目前,从2010年开始,在安徽省、合肥市大力支持下,发挥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的科研力量,2011年12月成功搭建起46个节点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覆盖合肥主城区,实现了量子通信技术的中国突破和产业化应用。业内称,“这一项目建设成果显著,研发成果处于同类产品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
  从世界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国内第一台直写式光刻机、第一台4G基带芯片原型机……这样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在合肥屡见不鲜,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在合肥诞生,在合肥产业化。
  判断和衡量创新型城市的标志是什么?
  要看这个城市的创新能力,看科技在这个城市的地位。2008年以来,合肥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01.6%,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6%。高新技术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3080亿元和802亿元,各增长1.9倍和1.5倍,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合肥认识到,以往“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创新”的路子是走对了。凭借创新优势,合肥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开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寒潮,实现了加速崛起。
  如今,以京东方六代线为引领,鑫昊PDP、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彩虹蓝光LED等相继开工或投产,住友、法液空、友达等一大批项目陆续落户;赛维LDK太阳能电池、海润光伏等一批大项目快速推进;家电“四大件”2010年达到4224万台套,产量跃居全国首位;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综合产能进入全国前列……
  “创新深深扎根于经济发展主战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十一五’期间,合肥市主要经济指标增收都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的第一位。”合肥副市长韩冰这样对记者说,特别是今年前三季度,合肥市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74.88亿元,比全国高21个百分点,比安徽省高17.3个百分点。
  创新机制 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攻关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合肥在创新之路上,已经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攻关的创新机制。
  “合肥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大科技、大整合、大联动、大合唱’。”吴存荣说,推进创新,需要上上下下的努力、方方面面的参与。“‘大科技’的理念意味着科技人员要‘下楼出院’,科技成果应‘历风经雨’,不断地落到园区中、落到项目上、落到企业中、落到产品上。”
  在安徽科大讯飞园区,石刻的“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标志十分醒目。总裁办副主任冯涛将记者手机号存储后,对着手机说:“请给郭丽君打电话。”记者的手机立刻被接通。科大讯飞的语音交互产品不仅能让机器听懂人讲话,让机器开口说话,还可以对普通话、英语等其他语言的发音进行打分评价和反馈指导。如今,迅飞的语音技术已经世界领先,占有中文语音技术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
  “政府推进的‘产学研联姻’等支持政策,有力推动了科大讯飞的快速发展。”冯涛感慨道:“我们在中科大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社科院语言所都有联合实验室,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关系。”
  像科大讯飞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1年,合肥新增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工大高科等国家创新型企业5家。合肥市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总量达到850家,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由2009年的90家迅速上升到197家。
  合肥积极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搭建协同创新的平台。不久前,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合肥高新区揭牌成立。
  “先进技术学院在中国还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四不象’。”合肥市科技局局长朱策对记者说,它既不是政府,不是科研机构,也不是学校,更不是企业。但是它承载着“四个对接”任务,即对接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中国科大海内外校友、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与金融投资“四个融合”。未来,它将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成果研发基地、转化基地。
  人才高地 搭建自由发挥的舞台
  在合肥,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公共安全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聚集企业160户,年产值200亿元。中电集团第38所就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之一。
  走入第38所微波光子学研究中心,一个精干的帅小伙迎了过来。“他叫武帅,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是安徽省首届‘中科院人才计划’引进人才。”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刘智介绍说,目前武帅带领的海归团队负责研发的太赫兹安检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首台样机就摆放在实验室内。
  “现在机场安检以X射线成像为主,辅助以金属探测器,无法有效检测出人体隐藏的非金属危险物品。”武帅指着样机对记者说,“我们研发的这台样机不仅对人体无辐射,而且增加了物联网技术,可以做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和自动报警,还可以做到快速准确,游客1秒钟即可通过。”
  谈及选择第38所的原因,武帅坦言,这里为我们科研人员搭建了自由发挥的舞台。我们提出创新项目,确定技术路线,所里会尽全力给予最大支持,开发出的产品还能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获得一部分股权收益。
  “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韩冰说,人才战略是合肥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曲”。合肥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稳步推进高端应用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先进技术研究院已初步制定了工程类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国内大企业、大工程、大项目合作,建立“卓越工程师英才班”,形成“特色培养+专业导师+创业辅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现已完成2012年研究生的招生工作。
  “首批300名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已招生,10家国内顶级的科研机构也已落户。”朱策说,明年,依托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平台,科大还将再招800名工程硕士;同时,合肥还将争取吸引30家世界级研究中心进驻合肥。
  (本报记者 李陈续 郭丽君)
相关新闻
2023年12月22日 21: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合肥12月22日电 (吴兰 厉春)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