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登
在自主创新上实现新跨越。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协同创新,强化人才支撑,大力推进与名校、大所的战略合作,着力打造“中科智城”,形成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发展的新高地。
解读
“中科智城”是指以“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引领,以“岛(合肥科学岛)”为支撑,以“城(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核心示范区)”为载体,以“区(高新区)”为依托的科技智力汇集新高地。
规划中的“中科智城”依托合肥高新区和西部组团,面积约280平方公里,一轴延展,依托长江西路、312国道,强化其快速通道作用,集束式布局服务中心、生活中心、研发中心和产业中心。
合肥“中科智城”,地处合肥知识密集区,是一座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园区创新协调发展的科学智慧城。
合肥土壤孕育“中科智城”
合肥高校云集,科技人才众多,英国《自然》杂志近期发布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也用“一流科研”来评价合肥。
合肥现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院校60所;还有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集团38所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12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机构400多个;两院院士62人,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接近53万人。
这些数字,让合肥的“城市科研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荣膺全国第三,超过了南京和香港。而在科研机构排名中,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则高居全国第二。
目前,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31家,占全省32.7%,全市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总量今年突破1000家。合肥的30家上市企业中,其中22家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上市企业的比例高达73%。
实际上,合肥在技术创新领域拥有多个“第一”,例如我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辆微型汽车、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和变容冰箱、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第一台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
肥沃的科技土壤,为“中科智城”的生长提供了无限可能。
科大成果将加速在本地转化
2012年7月27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培养5000名工程博士、硕士,加速研究成果在本地集成转化、孵化。
此后,以“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引领,以“岛(合肥科学岛)”为支撑,以“城(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核心示范区)”为载体,以“区(高新区)”为依托的合肥“中科智城”也顺势而出。
“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招商引资。”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中科智城”战略构想,该区将结合产业规划和产业升级规律,加速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研发实力强的大中型企业或项目。
“中科智城”将有哪些高科技企业?高新区表示,招引企业将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量子信息等重点领域为主攻方向,“国内主要瞄准深圳创业板高科技企业,国际上主要跟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发展动向。”
未来,“中科智城”呈东西向带状拓展的复合空间发展主轴,有核心区和拓展区,并结合新桥国际航空枢纽和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在山水田园般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发展。
一座城拔地而起,中国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发展的新高地就此也将在合肥成型。
江淮晨报 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