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3年03月08日
[江淮晨报]2016年前后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大教授潘建伟透露:

2016年前后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于巧妮 

 

晨报讯 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北京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我国将在2016年前后发射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希望能够依托国际合作,构建一张量子通信网络。

  

“要来做这样一件事情,没有国际合作,往往是做不成的。”潘建伟说,此前大亚湾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有各国科学家的参与,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都是合作的结果。在科学研究当中信息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例,中国通过国际合作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走到了国际的前列。

  

潘建伟透露,我国将在2016年前后发射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希望能够依托国际合作,构建一张量子通信网络。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在长篇新闻特稿“数据隐形传输:量子太空竞赛”中指出: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中国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建立起首个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同时还可能对诸如“量子理论是否适用于太空尺度”、“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是否可以融合进一个统一的量子引力理论框架”等基本物理问题进行实验检验。晨报记者 于巧妮

  

马上就访

  

中科大在国际上引领星地量子通信实验研究

  

“此前,我们的量子通信实验都是在地面实验室进行。有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我们可以把实验室搬到外太空。”在接受江淮晨报记者采访时,中科大潘建伟小组的刘乃乐老师,用一种形象的方式解释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用途。

  

“量子通信技术,主要用在保密通信上。”刘乃乐告诉记者,“2012年,我们成功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实验,是在海拔约4000米的青海湖完成的。而现在我们接受的挑战难度更大,我们把这个距离拉长到太空和地面之间。而且卫星在太空中还在不断移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量子通信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而量子态隐形传输和纠缠分发,是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和分布式量子网络必不可少的环节。

  

近年来,潘建伟小组一直牢牢盯住量子通信这一战略性课题。2010年,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证实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该成果当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2年,他们又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出亮度、纯度最佳的八光子纠缠态和存储综合性能最好的量子存储器,并在诸多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与此同时,联合研究团队还在世界上首次将高频率、高精度的跟瞄技术应用到量子通信实验中,确保了百公里量子信道的衰减稳定在可以进行实验的范围内。

  

刘乃乐告诉记者,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一科学项目上,中科大潘建伟小组是项目的发起者、项目科学目标和总体科学方案的总设计师,潘建伟本人则是这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卫星上将搭载的量子通信实验装置,也由该小组负责研制。待卫星发射后,潘建伟小组的科学家们将负责组织开展星地量子通信实验,实现重大科学产出。记者了解到,目前,量子保密通信在城域网上的使用已经基本成熟,三五年内就可以推广使用。但如果要实现广域的量子保密通信,则还需要借助卫星。量子信息的携带者光子在外层空间传播时几乎没有损耗,如果能够在技术上实现纠缠光子在穿透整个大气层后仍然存活并保持其纠缠特性,人们就可以在卫星的帮助下实现全球化的量子通信,构筑一张量子通信网络。

 

         记者 于巧妮 江淮晨报 2013年3月8日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