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籲建立預警機制
研究發現千年前南海海嘯
▲東島是西沙群島中的第二大島嶼,孫立廣的研究小組在東島發現的珊瑚沙夾層、硨磲等證據證實了一千年前海嘯的存在 網絡圖片。
【本報記者柏永合肥十二日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2日消息稱,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孫立廣教授研究小組科考發現,在公元1024年前後發生過強烈影響南海西沙群島的海嘯事件。此舉改變了在中國近海發生海嘯的可能性不大的傳統認識,並建議在相關海域建立海嘯預警機制。4月11日出版的《自然-科學報告》刊登了這一研究成果。
海嘯運動由東北向西南
據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孫立廣教授研究小組10年來先後三次對南海海域進行野外考察,最終確定,在公元1024年前後南海發生過強烈影響南海西沙群島的海嘯事件。
「這次海嘯在西沙留下的地質、生態和史料記錄,為南海海嘯及其發生的時間、波及的範圍、海底地震的震中位置提供了可信證據。」據孫立廣介紹,他們在西沙東島西南牛塘鳥糞土沉積層中發現,普遍存在明顯不同於其上下層位的厚10厘米的珊瑚沙夾層。
孫立廣稱,粒度分析曲線和加速器質譜碳14(AMS 14C)定年都表明,珊瑚沙層是在公元1024年前後一次水動力過程中形成的。科研人員還發現,東島東北海岸帶寬200米的範圍內,有規則地分布單殼、局部破碎的巨大硨磲(一種蛤)。硨磲重達數十千克,最重可達60千克,長可達50-80厘米。12個硨磲和1個巨大珊瑚塊的年齡均老於1000年,它們是在海嘯的強烈水動力作用下搬運到島上來的。而在島嶼的西南側及東北岸有懸崖的地區,因水動力能量的限制均沒有硨磲的存在,這表明海嘯的運動方向是由東北指向西南。
另據《宋史》記載,公元1076年10月31日至11月28日之間的某日,在南海沿岸的廣東發生了一次災難性事件:海潮侵漫、房屋倒塌、居民溺亡,但並沒有暴風雨的描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余克服研究員等曾根據南海西沙礁坪上出現大量次生礁岩堆積推測,950年前可能發生過強烈的風暴潮或海嘯。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是接近的,很可能是同一個事件造成的。
孫立廣說,導致海嘯發生的地震震中位置可能位於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
因此,孫立廣建議應密切關注這一區域及菲律賓西南海域再次發生大地震和海嘯的可能性及其對南海周邊海岸和島嶼生態安全的影響,有必要在該區域建立海嘯預警機制。
大公报 2013年4月13日 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