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3年05月10日
[工人日报]把“好苗”“移栽”到更合适的“坑”里

我的专业我做主 李法明 画

 

 本报记者陈华

 

不少大学生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想转专业却因为学校规定太严而困难重重。针对大学生的这种迫切愿望,中国科技大学进行了教学改革,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在人们叫好的同时,学校也面临质疑:如何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一定是“理性而不功利”,个别院系遇到“逃兵”多“投奔者”少的尴尬――

 

把“好苗”“移栽”到更合适的“坑”里

  

“这不是我喜欢读的专业,换一个行吗?”这样的问题,相信很多刚进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不过,究竟有多少学生能达成愿望,自己的学习真正能够让自己做主呢?
  

中国科技大学正在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正是直面大学生的这种迫切愿望而来,他们希望在这所学校就读的所有“有着调整专业愿望并具备该专业学习能力”的学生百分之百实现自己的转专业愿望。
  

这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改革。现有的教学资源能否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专业选择出现严重的“冷热不均”现象怎么办?如何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一定是“理性而不功利”?
  

“改革的前提是解放思想。”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初升对这项改革的意义看得很重。这位直接参与改革顶层设计的校方领导甚至将改革的视线延伸到中学教育阶段,他赞同充分释放那些具备科研潜力的学生天性的做法,并且认为这是直面“钱学森之问”以行动作出的一种回应。
  

想学什么,自己就能做这个决定
  

4月份,代表中国科技大学本科学生最高荣誉奖学金的第32届“郭沫若奖”颁奖仪式在中科大的一个报告厅里举行,33名本科学生成为此届“郭沫若奖”的获得者。
  

“获奖者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转专业就读的。”陈初升对此感到非常自豪。
  

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09级学生周丹是获奖者之一,当年她以中国科大在浙江招生中最后一名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学习。
  

周丹的志趣并不在此,可是并不太高的高考分数让她无法在填报志愿时做出更多的选择。
  

“刚进校就想转系。”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周丹开始选修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张祖德老师的《无机化学》课,感觉很好。经与学院教学秘书商量,周丹决定改修化学学院的相关课程。学院同意了她的个性化学习申请。一年过后,周丹正式转入化学学院并担当学习委员。
  

“从大一到大四,转专业的话题在同学中从没有消停过,毕业的时候,还会有同学在评价转专业的得与失。”周丹认为自己是转专业的“受益者”。即将奔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深造的她谈起自己的选择时不无感慨:“想学什么,自己就能做这个决定,这太不容易了。”
  

对周丹来说,转入化学学院是她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对同样获得今年“郭沫若奖”的李昴同学来说,他的想法则恰恰相反,他希望从化学学院转出去。
  

回忆当年高考填志愿时的情景,李昴告诉记者,家人和周围的同学最关心的是哪个专业“好”。“在他们眼里,‘好’的含义要么是容易就业,要么是就业待遇高,没有人考虑学习兴趣和个人特长的因素。”李昴认为,社会因素对他填报高考志愿的影响太大,等到进入大学校门后,他才渐渐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待了半年之后,尽管李昴成绩很好,可是他还是感觉对化学不太感兴趣。在和数学系的一些老师谈了自己的想法后,李昴按照学校制定的有关程序,顺利进入数学系学习,并很快成为数学系的学习“尖子”。

 


  

至少三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
  

“给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自由,这种制度创新在中国科大有着深厚的土壤。”据陈初升介绍,早在中国科大少年班初创阶段,少年班学生即可在集中完成基础课程之后,按各自兴趣和专长自由选择专业。
  

早年受益于调整专业的学生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史上可以列出很多名字,如有着中国科大最年轻教授之称的陆朝阳博士。
  

不过,真正将学生(百分之百——编者注)自主选择专业提高到全校的层面并作为一项制度来实施则是从2012级本科学生开始的。
  

这一年的12月22日,中国科大召开学校教学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新修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新的课程体系分通修课程、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个层次。
  

中国科大教务处处长助理杨凡告诉记者:“全校低年级(一二年级)课程基本一致,即使是跨学院、学科转专业,由于前两年的课程安排差别不大,学生转到另一学院、学科学习时,只要补上几门课,就能跟上新专业的学习进度。”
  

据杨凡介绍,在基本消解低年级转专业课程壁垒的基础上,中国科大制定了一个给学生至少三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方案:进校一年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学院或学科类;二年级的春季学期可以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中期分流,有接收条件的院系申报计划,由教务处向学生统一公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申请;二年级及更高年级的学生每学期均可个别申请转专业。
  

2012年,学校各有关部门经过研究,决定对2011级学生提供590个可以调整专业的名额。这对于每年只招收1800名左右本科生的学校来说非常不易。当年,学校一共有192名学生提出调整专业的申请,164人很快成功获批。
  

之后,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对剩下的28名申请转专业暂未被接收的同学分别进行了“约谈”。专家们在全面了解这些同学的学习状态后,针对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为他们制定了个性化学习计划和课程修读方案。
  

“学校规定,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求转专业,所在院系不允许设卡。院系即使想卡也卡不住,因为只要学生提出来,另一院系同意接收,教务处就直接将学生的‘关系’转到相关院系。除了那些因担心无法完成学业而主动放弃调整的,可以说所有想调整专业的学生基本都可以调整成功。”杨凡说。
  

由于充分打通调整通道,中国科大有少数学生甚至从社会科学特征很强的科技传播系成功调整到自然科学院系学习。
  

学生用“脚”投票会带来新的平衡
  

中国科大正在进行的这场教学改革虽然得到了在校学生几乎完全一致的拥护,但是不同的声音也一直没有消停。
  

在刚实施完全放开自主选专业的时候,学校和院系都曾有过担心,会不会出现“热门专业”申请者爆棚而“冷门专业”学生大量流失?不同学科专业课程安排有差异,转专业后学生是否能跟上?
  

数学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皇甫越曾对调整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析。他认为这些学生基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上大学前即对某学科很感兴趣没能就读的,一类是上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兴趣的,“当然还有一类不排除建立在各种复杂的‘功利性’考虑之上”。
  

数据显示,中国科大现在每年提出转专业的学生数约占全校每届学生总数10%左右。“这说明学生选择专业是比较慎重和理性的。”陈初升说。
  

不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在不同的院系之间还是激起了一些“涟漪”。“一个很大的阻力来自教学资源的分配上。”中国科大教务处副处长李蓓说。
  

据了解,学校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全面修订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讨论过程非常激烈,有的教授甚至和校领导拍起了桌子,到了“非理性的程度”。


  “但是最终,小利益还是服从大道理的。”陈初升认为,学生用“脚”投票,是给教学带来动力,最终也造成了一种新的平衡。

 

2013-05-10 工人日报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3_05/10/GR0503.htm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