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3年05月16日
[中国科学报]让学生与专业“自由恋爱”

中国科大本科生百分百自主选择专业
让学生与专业“自由恋爱”

■本报记者 杨保国

 

如何让年轻人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解脱出来,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来自主安排学习,这是中国科大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着力解决的问题。

 

5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启动今年全校专业选择及中期分流工作。根据通知和学校有关规定,中国科大本科生在校期间不仅有三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而且学校百分之百满足学生选择专业的需求。

 

为什么这样做?真的没有门槛?会不会“冷热”严重失衡?《中国科学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到中国科大一探究竟。

 

三次选择机会,直至找到“真爱”

 

对化学一直兴趣浓厚的周丹同学,由于高考分数限制,2009年被录取到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大一下学期,她去听化学院张祖德老师的《无机化学》课,感觉很好。于是,她与学院教学秘书商量,不学原专业的课程,改修化学院的相关课程,学院同意了她的申请。大一结束后,周丹顺利转到化学系,学习成绩持续上升,并发表了一篇国际学术论文,另一篇正在投稿当中。她还作为中国科大“湿队”成员,在2011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亚洲区预选赛中获得金奖。周丹不久将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博士学位。

 

让周丹获益的这项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自主选择专业的举措,源于1980年该校少年班实施的一项教学改革举措,从2002级本科生开始这项教学改革举措在全校普及。学生在校期间有三次自主选专业的机会:入学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学院或学科类;大二结束后可在学院或学科内选择专业;大三后还可以进行专业调整或按个性化修课计划学习。

 

对此,中国科大副校长陈初升表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呵护、引导、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是国际一流名校的通行做法。但在我国,很多学生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学校、专业不太了解,或受家长、社会的影响,不能恰当地填报专业,所以很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帮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给他们机会重新选择最适合的专业。“这件事看似小事,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很重要,也是拔尖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专业,涉及面广,中科大的做法是:每年春季学期,各院系根据教学资源情况,向教务处申报能够接收转入学生的数量,教务处汇总后在网上公布,学生自由申请。各学院根据学生一整年的成绩,综合考虑遴选录取,有的院系还要进行面试。在转专业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如愿以偿,但也有极少数同学因成绩等原因,不能选到“最爱”的专业。

 

从2012年开始,该校又出台新政,对申请转专业未被接收的学生,可以在学籍不变的情况下,由学业指导专家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修读完认定课程并达到相关的要求,即按该专业毕业,不受学生原学籍所在学科或专业限制,从而百分之百地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需求。“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很顺利,效果也很好。”中国科大教务处处长蒋一说。

 

上述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数学科学学院为例,每年转入数学院的学生约占该院学生数的15%,大多数成绩优秀:2008级该院排名第一的曲思萌同学是从工程学院转来的,现在在美国普渡大学深造;化学院转来的2009级李昴同学最近获得被誉为该校第一奖学金的“郭沫若奖学金”,即将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攻读数学博士学位;2010级前10名中,有4人是从其他学院转过来的。

 

成立学业指导中心,为理性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导航

 

自主选择专业,学生也会有迷惘。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最爱”?

 

以前,每到大一、大二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中国科大各院系纷纷以专题报告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专业。2011年实行三学期制后,各院系利用夏季学期,开设专业宣讲类课程,集中进行专业介绍,并组织感兴趣的同学深入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实地考察。

 

“每年申请转入物理学院的学生较多,分两组面试,学院领导和课程组组长都参加,主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以及基础是否适合等。”物理学院副院长王冠中说,二年级结束后还要进行专业分流,11个专业的负责人登台介绍,最“牛”的教授随后出场“吆喝”,报告会近30场,最后由学生自主选择。

 

该校去年还成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中心”,由学业指导专家、专职工作人员和学生学业辅导志愿者组成。指导专家目前已有25人,都有较强的科研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职责是对学业发展上有不同层次需要的同学给予专门指导,包括学业规划、学业困惑、专业选择等。在专业选择指导方面,为转专业、跨学科交叉学习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指导,帮助他们作出合适的选择,指导他们选课和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去年下学期,该中心对28名申请转专业暂未被接收的同学进行了约谈,针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并以书面形式,为今后有类似情况的同学提供参考。

 

全面修订培养方案,消除低年级学生转专业的课程壁垒

 

如果不同学院之间课程差别太大,跨学院转专业就很困难。中国科大从2009年起,花费三年多时间,调研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课程设置,全面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按照知识结构分层重构课程体系,其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消除低年级转专业的课程障碍。

 

据该校教务处副处长李蓓介绍,新的课程体系分通修课程、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通修课程约占总学分的45%;第二层次学科群基础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6%;第三层次专业核心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0%,主要考虑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最核心的知识要点,课程设置要“精”,每个专业开设3~5门对应课程;第四层次专业方向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0%,按照本科专业方向与对应研究生二级学科贯通,统一设计,课程体现“新”与“活”。

 

在排课安排上,各学院内部前两年的课程完全一致,只排通修课程与学科群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从第三学年开始排课,专业方向课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排课。全校低年级(一年级、二年级)课程基本一致,学生转到另一学院时,只要补上三四门课,就能跟上新专业的学习进度。

 

“培养方案修订经过了大量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最后达成了共识。”蒋一说,新的培养方案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注重打牢基础,强化学科交叉,突出科技前沿,基本上为转专业消除了课程设置上的壁垒。

 

为“自由恋爱”提供制度和资源支撑

 

支持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专业,看似简单,背后却涉及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改革措施。

 

例如,在招生方面,中国科大多年来实施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所有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在同一通修课平台和学科群基础上进行培养;在学籍管理方面,学校每年有多个时间节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专业选择和专业调整工作;在政策支持方面,对要求转专业未被接收仍坚持要修读拟转入专业的学生,实行教学管理与学籍管理分离制度等等。

 

其实,在刚实施完全放开选专业的时候,学校也曾担心会不会出现“冷热”严重失衡?一开始,的确有个别院系遇到“逃兵”多而“投奔者”少的尴尬,这一现象引起了学院的高度重视。为此,他们使劲在校内“吆喝”,并持续加强学科建设,逐步扭转了这一局面。由于政策设计科学、引导和配套措施到位,近年来该校学生选择专业越来越理性,每年提出转专业的占每届学生总数10%左右,各专业转入转出人数基本持平。

 

“除政策支持外,转专业还需要足够的教育资源作保障。”陈初升说,中国科大一直坚持走“精品大学、英才教育”之路,本科生招生规模始终控制在每年1800人左右。同时,着力加强以高端人才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目前1500多名专任教师中,两院院士、“中科院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占24%以上,本科生与专任教师比约为5:1,在国内高校十分少见,从而保证了学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为每位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制定学习方案。此外,中科大各学科的实力雄厚,理学均为国家重点学科,这也是完全放开选专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何让年轻人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解脱出来,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来自主安排学习,这是我们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着力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说,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培养他们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

 

        《中国科学报》 (2013-05-16 第6版大学周刊头条)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5/273031.shtm

  • 08.19
  • 08.10
  • 08.08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