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85后”掌门人冯耀辉,助力大学生走好创业第一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幅宏大的中国梦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近代以来,从未如此清晰而接近。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梦需要每一个追梦人戮力共筑。在梦想的路上,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今天起,新安晚报将开展“寻找最美追梦人”活动,推出一批江淮大地上有梦想、有追求的代表人物,通过讲述他们一个个富有青春和激情的个人梦,阐释中国梦的具体落实与丰富内涵,借之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追梦的行列,共同助力美好安徽的建设。
“判断一个创业者有没有正式迈入创业门槛,可以让他们用一句话介绍一下自己在干什么。他们中有的也许说不出来,有的也许要用一个故事,花好几分钟才能说得清楚,而你现在问我,我会告诉你我现在做的是创业服务,包括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和创业融资。”昨天一早,在合肥经开区宝塔路上,一栋标注着“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楼里,冯耀辉的声音在偌大的总经理办公室的回音下,显得格外响亮。
○人物档案
冯耀辉,2003年考入中国科大,2007年保送该校直博生。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美国百人会英才奖、第二届安徽省“十佳青年学生”等诸多荣誉,今年3月份,成为合肥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总经理。
○梦的方向
把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开在合肥,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追梦人说
——回想起高中时候的那一次“翻身”,我抓住了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十几年的时间过去,我觉得现在创造机会更重要。梦想不能靠别人实现,要把命运攥在自己手中。
——我是86年生人,常常有人说,你这么年轻去做创业融资凭什么呀?我觉得我最大的优势是我创业过、失败过,我会把我的这些经验教训跟我认可的企业提前分享。
回首往事 “问题少年”华丽逆袭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冯耀辉的名字,你会发现他有很多“光环”——校学生会主席、创业新星等头衔数不胜数。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曾是一名“问题少年”。
由于父母早逝,让从小受到娇惯的冯耀辉失去了方向,在叔叔和姐姐家寄养,也让他变得充满“个性”。“小时候非常顽劣,小小年纪就抽烟、喝酒、打架,成绩也很差。”冯耀辉说,父母去世后,他觉得自己突然没有了存在感,“做得再好给谁看呢?”直到高中时,一位老师破天荒地让他当上班长,此后一切都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冯耀辉说,自己感到“被需要”了。
如何找到存在感?在之后的成长中,冯耀辉从管理咨询、创业服务和去多个学校的演讲中,逐渐找到并践行了自己的存在感——帮助别人实现价值,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初次创业 五百人中选出合伙人
虽然一直在大学里担任学生干部,但冯耀辉并不满足于这种象牙塔内的存在感。2010年底,为了了解行业经验,他决定跟别人一起创业。
冯耀辉是从自己的手机通讯录里找到合伙人的。“我当时做了一张表格,表格的左边是我所有电话号码簿人的姓名,上面写上了五种不同的属性:他愿不愿意创业?他是否认同我?他是否有熟悉的行业?他是否有核心竞争力而且不与我重合?他家里人是否让他创业?”
最终,从500多人的名录里,冯耀辉锁定了三人。冲着对冯耀辉的信任和认可,他们从天南海北辞职赶到合肥,大伙决定从其中一个人熟悉的贵金属行业干起。
折戟沉沙 公司一年后关门大吉
不过,这段经历只是一段经历。一年之后,以失败而告终。“当时我们四个合伙人,本来说好每人出10万元初始资金,但其中有一个人拿不出钱,但我们还是让他以技术入股,每人获得了25%的股权。”冯耀辉说,公司成立之初,他们为了追求“气派”,一度招聘了37位员工,发工资都成了很大的负担。
诸多问题掺杂在一起,引发了“蝴蝶效应”。开始是在北京、西安工作的两个合伙人因为频繁回乡,产生了付出不平衡的问题,后来公司盈利后,技术入股的股东,又受到其他合伙人的排挤,2011年底,公司分崩离析,“因为股权是平均的,后期我们就某一个问题探讨的时候,经常因为互不妥协,而做不出任何决定。”
再度起航 帮大学生“孵化”梦想
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冯耀辉决定重新开始。从2011年底到2012年,他先后参观了深圳的创业服务投资广场、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希望从中找到新的创业模式。一个偶然的机会,冯耀辉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会议上获悉,这里还没有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他赶紧把自己的设想跟相关人士沟通。
今年3月,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正式筹建,冯耀辉作为基地的总经理正式开始了新的事业。“比如对于一些小的入驻公司来说,他们可能不知道怎么去申请贷款,我们就会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名义,把银行的人请过来,指导企业贷款。”冯耀辉说,对于孵化基地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在这些小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全程参与,提供创业服务。
在孵化基地的六楼,是一排创业公寓,门口贴着“福”字,显得生活气息浓郁。门内则是近20家入驻企业的办公场所,有的提供教育培训团购、有的做APP软件研发,注册资本最高的达100万,但也有零资本的企业。
冯耀辉常到这里串门,把自己的失败经验跟这里的创业者们分享。他说自己并不想做“二房东”,靠着政策扶持的资金存活,而是希望未来从中发现优质的企业,参与到他们的发展中。 (记者陈牧 卞世鹏)
2013年06月27日 新安晚报 http://xawb.epaper.ahwang.cn/html/2013-06/27/content_22613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