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3年07月30日
[中国科学报]为高能物理培养创新人才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琪:
为高能物理培养创新人才

 

■本报见习记者 赵广立

 

 安琪

 

早在2004年,安琪在起草联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成立“高能物理联合实验室”的建议书时,陈述了五大理由论证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有两条提及这两家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他看来,这一切的背后,是高能物理学科在国内依然“偏冷”的迫切需要,学科要发展,人才队伍是关键。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安琪作为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大部的“行政长官”、学科带头人,他认为,为了防止人才断层,以人为本培养领域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是高能物理学科发展的迫切要务。

 

人才互动的双赢

 

安琪说,在郭沫若倡导的“所系结合”办校方针指导下,高能所与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有一种天然渊源:高能所可以直接将第一流的科研带到中国科大的教学中去,中国科大反过来为高能所提供一支最富有活力的研究生科研团队。

 

这恰是人才互动的一种共赢。一方面,高能物理所作为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主要的教学实习基地,每年吸纳数十名中国科大本科生以教学实习、大学生研究计划、毕业设计等各种形式在高能所学习和工作,进行本科的教学活动,参与人次占相关学科本科生人数的30%~50%。

 

另一方面,中国科大也成为高能所最重要的后备人才基地。安琪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中国科大免试保送研究生约有30%进入中国科学院各对口研究所,而近代物理系最优秀的免试保送研究生多数进入了高能所,另外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参与中国科大—高能所联合培养。

 

安琪介绍说:“中国科大利用高能所的资源,又提供了资源。”多年来,中国科大向高能所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高能所许多科研骨干、所室两级领导,都是“科大制造”。

 

重点培养领军人物

 

安琪特别指出,核探测与核电子学作为大科学的工程技术学科,主要涉及硬件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从事该领域的人员不仅要有包容性和团队精神,还要 “吃得了苦、有献身精神”。

 

然而,当前学术界各种各样的评价体系并不利于该领域学科的发展。安琪不无担忧地说,当前的评价体系更倾向于“评文章、比IF”,这对偏向技术研究、硬件设计的工程学科而言并不客观。“我们领域内最好的文章,有可能影响因子只有一点几,远不如搞生物的或搞化学研究的。”

 

在今年5月该实验室建设工作汇报时,安琪指出目前实验室存在青年优秀人才短缺的危机,硬件人才,尤其是电子学方面,近年来实验室年轻教师的补充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实验室内部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且有鉴于能够在国内担当领军人物的青年人才还不够突出,实验室正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他们可能是已经取得不错成果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人才计划”等,也可能是博士后、年轻副教授,安琪说,“实验室将提供任何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尽快地脱颖而出。”

 

目前,实验室正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中青年科学家团队,着力推动“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扩大博士后队伍

 

“人才会不会断层,博士后是很重要的一环。”安琪认为,在核探测与核电子学领域内,无论国内外,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人才都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部分。

 

安琪分析说,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一般具有年轻、体力好、动力足的特点,工作最为努力、最容易出成果,且可以辅助老师辅导研究生。目前,我国的博士后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博士后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据悉,实验室非常重视博士后人才的引进,不仅出资重点奖励博士后研究,对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青年科技人员在待遇上提供相应支持,还对青年研究人员和博士后的课题项目进行优先支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实验室同时非常注重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安琪称,实验室还通过引进国外专家来中国科大做客座教授,加强实验室国际间合作。2013年中国科大部从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引进一位研究员作为客座教授,一方面让其教授课程,一方面共同参加科研协作;同时,还输出中国科大学生去该研究员所在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安琪说,这种合作架构了一座学术交流的桥梁,引进专家、输出人才对国际间学术交流起着关键作用,也有助于追踪相关领域的国际水平。
 
《中国科学报》 (2013-07-30 第8版 平台)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