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3年08月14日
[光明日报]火热的季节,火热的激情——中国科大夏季学期成为大学生的“新爱”

本是暑假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年级学生杨宏峰却很忙,白天参加“未来物理学家国际夏令营”活动,晚上做大学生研究计划。绿树成荫的校园里,像他一样忙碌的同学有很多:从2010年开始,学校实行了三学期制,夏季学期已经成为同学们的“新爱”。

与科学大师“面对面”

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利用学术假期来校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和讲座,激发学生们的科学兴趣,拓展国际视野,是中国科大实行夏季学期的初衷之一,而所开设的“大师系列课程”,则成为火热季节里的火热“焦点”。

生命学院大二学生钟阳皓选了“生命科学大讲堂—结构生物学专题”,虽然他的结构生物学课程大三才开,但由于这个专题邀请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史蒂夫博士等6位欧美著名学者主讲,钟阳皓还是动了心。

“虽然不能全部听懂,但开阔了眼界,了解了结构生物学的主要技术,英语听力也明显提高,对以后听英语学术报告大有帮助。”钟阳皓说。

“夏季学期4~6周,主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国际化教育需求。”教务处副处长李蓓介绍,根据各年级的学习特点,一二年级学生以选修课为主,大二学生除了选课外,还安排有课程实习、英语训练等;大三学生侧重大学生研究计划和国际交流。夏季学期开设课程从最初的41门增至96门,选课人数增长两倍多。

跟顶尖学生“肩并肩”

等离子体发展与应用、量子自旋相干性控制……热烈讨论着这样一连串物理学前沿热点问题的是一群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为期两周的“未来物理学家国际夏令营”在中科大举行,来自牛津、斯坦福等7所世界名校的物理专业学生,与来自中国科大、复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肩并肩”学习交流。

“两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收获很大。”理学院的杨宏峰是该夏令营的营员之一,学习凝聚态物理的他听了陈仙辉教授的报告后,进入陈老师的实验室。根据他的兴趣和打算,陈老师安排他和博士生,边学习边做实验。杨宏峰感到他所收获的不仅是对领域前沿的进一步了解,更重要的是跟世界名校学生“肩并肩”地学习交流。

“类似的夏令营以后每年都要举办。”物理学院副院长王冠中介绍,作为中国科大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的新举措,把世界名校的学生请进来将会是今后夏季学期的常态,目的就是交流碰撞,增长才干。

在“请进来”的同时,中国科大还选送了一批优秀学生到国(境)外学习交流。“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2010级共43人,其中33人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做两个月的暑期研究。

与大学生研究计划“点对点”

每天上午9点到晚上11点,除了吃饭,一天10个小时,中科大化学院大三学生李旭整个夏季学期都在国家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度过。

李旭所做的是大学生研究计划的一个课题。上学期,他就在曾杰教授的实验室做实验。6月初,他向老师提出做关于“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的课题。

得到首肯后,他阅读文献,讨论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出来后再讨论,循环往复……“每天操作仪器,很辛苦,而且经常失败,但苦中有乐。”李旭说,当找到一个形貌好的晶体时,就十分兴奋。有一次,他无意中找到了20面体。通过这个项目,李旭感到对“贵金属纳米材料控制和催化反应”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

“夏季学期,为大学生研究计划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务处副处长汤家骏介绍,学校的大学生研究计划的主要参加者是大三学生。夏季学期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利用一个完整的“传统暑假”,在一线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课题。现在全校每年有1000多个项目。在夏季学期实施的可达600多项,“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本报记者 李陈续 本报通讯员 杨保国)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14日   06 版)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8/14/nw.D110000gmrb_20130814_8-06.htm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