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母校感觉好亲切。”“这幢红楼一点都没变。”“我记得以前就喜欢从这围墙爬出去买零食。”昨天上午,首届中科大少年班苏州中学预备班的11位同学时隔26年重回母校,与上学时的任课老师在艳阳中漫步校园,在浓荫中追忆过往。这些校友中,有一位“重量级”人物——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双院士庄小威。在毕业多年后重回母校,庄小威褪下“美国科学院最年轻华人院士”的光环,直言在苏州中学的时光让她“开了窍”,在这里收获信心后一路成长,最终走上科研路。
□商报记者 徐锦 文/摄
在曾经上课的教室再当回学生点次名
“朱允山?”“到!”“于志强?”“到!”“叶一火?”“到!”“庄小威?”“到!”……10点30分,当11位校友来到苏州中学的标志性建筑“红楼”时,大家开始找寻当年上课的教室。进了教室,每个人都准确找到了自己当时的座位。不知谁一个提议,大家便嚷着要重新体验一番上课点名的时光,于是出现了以上的一幕。
1985年,来自全国的22位智力超常的少年齐聚苏州中学预备班,成为首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苗子”。当时的他们大多十二三岁。正是通过这里的2年学习,这批学生中的14人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进入了中科大。如今,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
首届科少班的物理老师朱琳记得,为了让他们在小小年纪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学校特地为他们制定了教学方案,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保证全线护航。当时班里只有5名女生,庄小威就是其中之一。“她特别刻苦用功,求知欲强,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尽管朱琳已73岁,但她仍清晰记得庄小威在课堂上专注的眼神,“老师到哪她的眼睛就到哪”。
庄小威的照片被放进苏州中学校史馆
在学校的校史馆里,庄小威写下“祝千年母校日益兴旺”的寄语,还衷心感谢了“母校的辛勤培养”。现在,她的事迹被写进校史馆名誉校友里,照片与另外49位从学校走出的院士列在了一起。
15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25岁,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34岁,成为哈佛大学物理数学双聘教授并在哈佛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40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2152名美国科学院院士中,来自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科学家;而今年4月底,在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的2013年新当选院士名单中,41岁的庄小威位列其中。
“进入少年班前,我还是个‘没开窍’ 的小孩,2年的学习打下了我数学、物理的基础,正是在这里我开始找到自信,觉得以后自己再努努力,没准能成为一个人才。”庄小威坦言,在国内对她的学习影响最深的,无疑是母校苏高中。
她寄语后来者兴趣是迈向成功的关键
与北大合作搞科研,与中科大合作教学,在美国实验室带了一批又一批“洋学生”,庄小威在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的研究可谓成果显著。“我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更要感谢我真正的启蒙老师们。”在座谈会上,庄小威谈到了成功的经验,离不开少科班以兴趣、好奇心、创造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少科班的课程里没有题海战术,老师只是一遍一遍地让我们熟练掌握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基础。”庄小威说,得益于少科班“全民头脑风暴”的锻炼,她对科学的兴趣萌发了,好奇心驱使着她不断钻研更深的领域。
城市商报2013-8-21 http://news.2500sz.com/news/szxw/2013-8/21_21153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