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3年08月25日
[新华网安徽频道]创新驱动发展 打造“江淮硅谷”——记合肥高新区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合肥,地处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因淝、施二水交汇而得名,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交通中心,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拥有三所国家实验室和四座重大科学装置,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科研基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而今,这片流淌着创新血液的土地上又将矗立起一座科技创新的丰碑——由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及中科大四方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大先研院”)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日前,记者从项目建设单位——中科大先研院公司了解到,中科大先研院大部分工程将于今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这也是自去年7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工程建设取得的阶段性胜利,预示着中科大先研院运行工作具备了一定的硬件支撑。

呼之欲出 打造“江淮硅谷”

1637年,数学家笛卡尔引入了字母“X”,指代“未知数”。在中科大研究院一期项目效果图中,记者看到研究院的标志性建筑教学主楼,形状颇像一个铺写在大地上的“X”,寓意“比翼齐飞”。这个承载了诸多发展希望和想象空间的“智城”,如今正是一幅机器轰鸣、塔吊林立、建设如火如荼的场景。

站在高新区管委会楼顶远眺,看着“智慧之门”研发双子楼、实验楼、国际交流中心、专家公寓等建筑的耸立,记者不禁发出疑问:中科大先研院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设的?又为何选址在合肥高新区呢?

时间追溯到2012年7月6日,国家科技创新大会在召开,会议提出了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伟目标。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高地。同时,中科院“创新2020”提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这些都表明: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了时代主旋律。

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合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欲借鉴美国硅谷、台湾新竹以及日本筑波等地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建成一个新的国际化科技交流开放平台,共同建设区域创新集群,深入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中科大先研院呼之欲出,那么选址设在哪儿呢?合肥高新区无疑成为最佳选择。因为在这片风水宝地上创造了无数科技“神话”,自建区以来,合肥高新区一直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着力自主创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辉煌成就:该区已与全市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中心11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7个;成立有光伏发电、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近10个••••••

基于此,中科大先研院选址尘埃落定。2012年7月28日,合肥高新区彩旗飞舞,总投资约30亿元的中科大先研院在风景秀丽的王咀湖畔开工奠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侯建国告诉记者,先研院将依托中科院的科教优势,发挥“高原效应”,打造“示范效应”;突出产学研用结合,形成“集聚效应”;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源头创新活动中,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在与国际前沿科技接轨,与区域发展战略接轨的基础上,汇聚和造就一流人才、培育和转化一流成果、催生和布局一流产业。

协同服务 助力科技研发

2013年2月3日,中科大先研院首届先进技术和资本推介会在合肥隆重举行,推介会上,主办方组织了68个技术先进、富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分为研发孵化、创业项目、平台建设三大类,涉及微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这些主要来自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大校友的优质项目,吸引了48家国内外金融与投资机构负责人前来洽谈合作,当场有10多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投资商踊跃参会,一方面因为我们组织的项目含金量高,更重要的是大家对先研院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研发与转化部主任王兵说,许多投资机构负责人都表示会后将与看好的项目进一步洽谈。

来自美国ett investments公司的常务董事吴克兴奋地说:“中科大先研院就像一棵苹果树,树上结着各式各样的苹果,我们这次来就是希望怎样把这些苹果采摘下来,做成苹果派,然后推销到世界各地。”

中科大先研院成立不到一年,为何会成为海内外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吸引众多项目落地呢?原因很简单:协同创新建平台。

中科大先研院毗邻融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合肥创新平台“一中心、三基地”,周边聚集了科大讯飞、科大恒星、量子通讯等一批与中科大有关联的高技术企业和深圳腾讯、思科、日本NSK、等知名企业,创新资源高度集聚。

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体制,实现“四个融合”、“四个对接”,建成“两个中心、两个基地”,将中科大先研院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端应用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地、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建成省院共建、市校合作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

“四个融合”,即科技与教育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融合、成果转化与金融投资融合。“四个对接”,就是先研院建设实现与安徽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与中国科学院系统先进成果对接,与中国科技大学海内外优质科教资源对接,与国际前沿先进技术对接。“两个中心、两个基地”,就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先进技术成果研发基地、转化基地。

中科大先研院将紧紧围绕省、市重点扶植产业,设计和推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围绕发展重点领域,依托中科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柔性引进专兼职工程和产业创新人才。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驱动 谋划发展蓝图

日前,中科大先研院又将注入一项高新技术元素——太阳能独立微网发电系统。该项工程是安徽省第一家实现了太阳能独立微网发电的创新工程,总投资约550万元,年发电量约42.4万KW•h,能够提供575亩园区所有路灯及景观灯的用电,并将实现与市政用电的有效衔接,保证连续阴雨天气时的园区用电,保障负荷用电的可靠性。

独立发电系统的顺利实施,是中科大先研院项目建设中的又一大亮点,既是对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中科大先研院建设要求的有效落实,又是“创新驱动发展,技术服务生活”理念的具体体现。

“这里的未来就像一个智慧的小城市,管理上博采众家之长,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不设限制、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自由、创新地发展。”时任安徽省省长李斌如此赞誉中科大先研院未来的作为。

中科大先研院项目建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建设推进情况,中科大先研院把技术研发与转化单元的引进、建设,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项目研发推进和管理办法。据了解,中科大先研院目前已招收700名工程硕士,与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培育遴选先进技术项目83个;孵化16家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社会资本1.2亿元。

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群,出台了包括《院长办公会制度》、《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项目支持暂行办法》、《共建研发机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形成了“1343创新发展工作思路”,也就是坚持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协同创新原则,实现“一个目标:把中科大先研院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创新研究院;推动科教结合的自主创新、校企合作的应用创新、国际合作的开放创新等“三个创新”;做好对接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对接中科大海内外校友、对接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等“四个对接”,以及通过“三个机制创新策略”,推动机制体制创新。

未来,全面建成后中科大先研院可容纳5000名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在读,将成为集教学、科研及应用于一体的高端科研机构。按照计划,到2020年,中科大先研院将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力争组建5个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开展研发项目不少于500项,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000件;形成人才、技术、产业、金融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孵化模式,力争孵化企业超过500家,育成高技术企业不少于200家,10家左右企业上市,服务企业超过1000家。

纵观天下风云,坐看云卷云舒。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合肥高新区连续三年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三级跳”。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高新区工作会议上,该区被授予“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先进集体”称号,这无疑是对合肥高新区二十多年来一路披荆斩棘、矢志创新发展征程的充分肯定。

创新驱动打造“江淮硅谷”,科技发展铸就美好高新。今天的合肥高新区,正牢牢把握“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定位,以先研院建设为契机,强力打造“江淮硅谷”;聚焦示范区,发展高新技术,倾力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科技新城。(彭燕飞)

 

http://www.ah.xinhuanet.com/2013-08/22/c_117054184.htm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