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3年08月20日
[科技日报]中科大夏季小学期让创新的种子早日发芽

 与“大牛”面对面 与顶尖学生零距离交流 进入“大研计划”

 

文·杨保国

 

■将新闻进行到底

   

白天参加“未来物理学家国际夏令营”活动,晚上要做大学生研究计划。大三学生杨宏峰的暑期日程排得满满的。

  

暑期像杨宏峰一样忙碌的同学,在中国科技大学还有很多。从2010年开始,该校实行了三学期制,增设的夏季小学期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成为同学们的“新爱”。

  

不出校门,就与“大牛”面对面

  

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利用学术假来校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和讲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是中国科大实行夏季学期的初衷之一,所开设的“大师系列课程”成为小学期的亮点之一。

  

生命学院大二学生钟阳皓选了“生命科学大讲堂—结构生物学专题”,虽然他的结构生物学课程大三才开,但由于这个专题邀请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Steve Gamblin博士,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巴斯德研究所Felix A. Rey博士等6位欧美著名学者主讲,小钟还是动了心。

  

“虽然不能全部听懂,但开阔了眼界,了解了结构生物学的主要技术,英语听力也明显提高,对以后听英语学术报告大有帮助。”钟阳皓说,那段时间正好有一门考试,一些同学没有选这门课,但考试后还是有不少同学去了,还有一些研究生去听。本来,钟阳皓还选了《Matlab编程及其应用》《英语写作训练》,可惜由于选的人太多,抽签未抽上。

  

中国科大教务处副处长李蓓介绍说,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目前中国科大三学期制的目标定位更加清晰,实施也更加规范。春、秋学期主要开设骨干课程,到6月下旬结束;夏季学期4—6周,主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国际化教育需求,以及集中实践环节。

  

同时,根据各年级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安排更有针对性。例如,一、二年级学生以选修课程为主,包括理科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科学前沿课程以及素质拓展课等;大二学生除了选课外,还安排有课程实习、英语训练等;大三学生侧重大学生研究计划和国际交流。

  

夏季学期课程大多是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决定是否选,会不会出现大面积“逃课”?李蓓说,学生的认识也有个过程,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增设小学期、有哪些内容、什么适合自己,在统筹考虑后合理选择。“只要学生了解到有好课,就会去选的。”

  

自2010年“试水”以来,该校夏季学期开设课程、选课人数大幅上升,从当初41门课程、1781人次,到今年的96门课程、近4000人次。

  

未来物理学家夏令营,与顶尖学生零距离交流

  

中国科技大学首届“未来物理学家国际夏令营”上,16名来自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7所世界名校的物理专业大学生,与来自中国科大、复旦大学等中国一流大学的16名大学生一起学习交流了两周。

  

该夏令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周的每天上午,由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大牛”教授用英文作学术报告,介绍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进展;下午安排有汉语、书法、陶艺、茶艺等课程,让大家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第二周,学生选择到感兴趣的教授实验室做一个星期的科研。最后,营员们对科研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展示。

  

物理学院杨宏峰是该夏令营的营员之一,他学的是凝聚态物理,听了陈仙辉教授的报告后,就进了陈老师的实验室。根据杨宏峰的兴趣和以后的打算,陈老师安排他跟一名博士生,边学习边做实验。

  

“两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收获很大。”杨宏峰说,对相关领域的前沿有了进一步了解,扩大了眼界。同时,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生交流,建立了友谊,英语口语也得到明显提高。

  

“我们举办这个夏令营,目的为有志成为未来物理学家的各国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这是我校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的一项新举措,类似的夏令营以后每年都要举办。”物理学院副院长王冠中说。

  

在“请进来”的同时,中国科大还选送了一批优秀学生到国(境)外学习交流。“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尤其令人艳羡,老师联系世界一流名校教授,报名的学生通过网络视频面试,远程录取。该班2010级共43人,其中33人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做了2个月的暑期研究。

  

大研计划,让创新的种子早日发芽

  

中国科大化学院大三学生李旭,这个暑期都要在国家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度过。每天上午9点到位,晚上11点离开,除了午饭、晚饭,一天有10个小时呆在实验室里。

  

其实,李旭上学期就到曾杰教授的实验室,跟师兄王梁炳做了几个月的实验,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6月初,他向曾老师提出,要与另外一名本科生一起,独立做一项关于“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的课题,得到了首肯。

  

李旭介绍说,这项研究是将金属化合物原材料放到溶液中,尝试在不同条件下还原成金属纳米颗粒。实验要通过合理设计,目的是通过形貌调控合成出形貌规则的纳米颗粒,如正八面体、二十面体等,这对提升金属的催化性能有很大作用,可用于精细化工、制药等领域。

  

阅读文献,与师兄讨论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出来后再讨论,循环往复。同时,一周跟曾老师讨论一次,有问题随时敲他办公室。“每天操作仪器,很辛苦,而且经常失败,但苦中有乐。”李旭说,当找到一个形貌好的晶体时,就十分兴奋,有一次无意中找到了20面体,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

  

通过这个项目,李旭感到对“贵金属纳米材料控制和催化反应”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建立了信心。他希望以后保研进曾老师的实验室,继续做这方面的研究。

  

据中国科大教务处副处长汤家骏介绍,李旭所做的工作叫“大学生研究计划”,参加者主要是大三学生。学生利用一个完整的“传统暑假”,或一年的课余时间,在校内或到中科院研究所,在一线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完整地完成一项科研课题。大研计划已实施了十多年,近年来仅夏季学期做大研计划的每年有600多项,全年约有1000项,每届本科生有2/3左右参加,“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该校化学院本科生发表论文情况,印证了汤家骏的介绍:该院本科生仅去年就发表SCI论文122篇,许多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其中大部分是大研计划的结晶。

 

2013年08月20日科技日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3-08/20/content_219683.htm?div=-1

  • 08.19
  • 08.10
  • 08.08
  •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