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3年10月11日
[工人日报]中科大物理学院“教授值班”教书育人

本报通讯员曾皓 刘爱华 本报记者 陈华

 

前不久,中国科技大学2010级凝聚态物理专业的江志浩同学和实验室的老师、同学一起,参加了在江西举办的国际稀土会议,并上台做了全英文报告。“这个报告是我们小组这一年多研究成果的一个小结。”江志浩说起这次经历,颇为兴奋。

 

江志浩从大二下学期进入张增明教授的实验室。除此之外,从大二开始,他还参加过上海应用物理所的秋令营,深入了解先进的实验环境,聆听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去年,他又参加了在浙江举办的全国暑期物理学校,接触了量子信息、凝聚态、生物物理等前沿课题,收获颇丰。

 

江志浩的丰富实践机会,是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大多数同学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物理学院约有5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获得学校资助,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开展完整的科研实战训练;80%以上的本科生有机会进入相关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实践活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大物理学院的实践教育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2005年开始,学院为大二以上的同学开设了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研究性实验课程。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张增明介绍,这类实验课程不再只是让学生做单个实验,而是建立一个鼓励学生拓展学术兴趣、进行自主研究的实践平台。同学们有机会亲自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的分析和解释,并形成自己的实验结论。

 

据了解,每年以物理学院学生为主,该校大约有600多名学生参与自主设计的研究性实验课程。“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研究成果可以达到发表文章的水平。”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刘万东对同学们的科研实践能力表示了肯定,“不过研究成果本身并不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实验课程的目的,我们并不看重实验结论,而是看重学生的研究套路,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展现出的自主研究能力。”

 

谈起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很多人喜欢用“牛”字来评价。这所学院的毕业生中,1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6人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国家“中科院人才计划”前四批入选者中,来自该院的毕业生至少有22位,占了全国总数的1/40强。

 

“我们的确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些探索。” 刘万东说。

 

在中国科大物理学院,很多门课程是由教授“组团”来上的:全院20多个课程组,其中12个是物理学科基础课课程组,每个课程组都有20~40位老师组成强大的教学团队。另以学科点作为单位,全院的专业课打包为9个物理专业课课程组。

 

“课程组是具有一定行政功能的教学基本单元。”刘万东介绍,“课程组成员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规划、教师教学任务的分配、教学评价和奖励推荐等一系列教学管理行为都由教学组去完成的,院系管理层不加干涉。”

 

物理学院副院长叶邦角教授是《电磁学》课程组的负责人。他翻开《电磁学》课程组名册给记者看:“这个课程组,教授16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已经编写了近10本课程教材和参考书。”

学院要求每位教授至少参加2个课程组,积极参与一线教学活动。刘万东表示,“基础课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所在。因此,越是基础的课程,课程组的力量越是强大。”

 

如果说加入课程组是实现教授参与一线教学的基本途径,那么“教授值班”制度则进一步增进了教授与学生直接对话。

 

这项被同学们称为“open hour”的制度已经在物理学院实行了三年。学院要求副教授以上的老师每两周都拿出一定的开放时间,与本科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

 

2010级物理学院本科生胡月同学是这项制度的亲历者之一:“‘教授值班’制度对我们帮助挺大的,日常学习生活里我们的疑问其实挺多的,比如专业选择、进实验室、未来去向等,需要有这种和教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刘万东说:“学生在学业、生活上的任何困难都可以在‘open hour’里与老师交流。我们希望将‘教书育人’的意识落在实处。”

 

《工人日报》(2013年10月11日 06版)

  • 08.21
  • 08.19
  • 08.10
  •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