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主任孙立广教授,曾参加中国第十五次南极长城站科学考察。由季羡林先生作序的《南极一百天》,是孙教授这段时间的南极探险手记,更是一部趣味盎然、诗情画意的科普精品,它以轻灵的笔触介绍了一个真实、生动、神秘而壮美的南极。本版今日起连载孙教授这一作品,以飨读者。
■ 孙立广
早晨6时30分(智利时间),我们在蓬塔机场登上了在美国电影 《第一滴血》中见过的大力神运输机。这只黑色的“大鸟”真是个庞大的金属怪物,据说它有四个发动机,安全性能极好。
这架C-130大力神从美国进口,属于智利空军马尔什基地,是往来于蓬塔与南极马尔什基地的唯一机型。它对机场的跑道要求比民航班机要低得多,甚至可以用滑雪板在冰雪上起降。虽说是运输机,但机上的乘客有50多人。机舱中沿纵向四排长条座位,两排之间彼此相对。舱内有两人高,靠两边的顶上是货架,机舱的前后堆满了行李和货物。机舱不是全封闭的压力舱,内外的温度差别不大。我们随便找了个座位,扣上粗帆布的安全带,座位也是帆布的,一切都给人一种粗笨结实的感觉。我们似乎亲身体验到二战电影中那空降兵的场面。机组人员都是军人,高大魁梧。两名军人守住舱门,只有他们能通过舱门的窗口看到机翼下的景色。
飞机在轰鸣中升空了,透过舱门高高的窗户只能看到天空,天气挺好。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飞行,大力神平稳地降落在南极乔治王岛——南极设得兰群岛中最大和北边的岛屿,它的坐标是南纬62°12′59″,西经58°57′52″。这时机舱的后门打开了,就像是轮渡船靠岸一样,货物开始被拖出去。
从滑落的过程直到我们踏上地面,天气都是很好的,只是在舱门打开时,一股袭人的凉气灌进来,让我们感受到身处南极了。一踏上冰封的大地,周围冰雪厚度超过了身高,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取出摄像机、照相机。但还没等打开镜头,突然寒风大作,接着竟漫天飞舞起鹅毛大雪来。大雪洒在脸上、飘在身上,我们都被这天气的突变惊呆了。在片刻的惊叹之后,我们又都处于高度的兴奋中了,这南极“乔治王”给了我们一次真正的下马威。幸而我们早已在飞机上全副武装过,为南极科考特制的羽绒服完全可以抵御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这点下马威也都不在乎。
我们继续忙着摄像、拍照,而迎接我们的14次科考队的同志们已经欢呼起来。我们连忙走向欢迎的人群,虽然彼此多半不认识,但亲人相聚的场面真是非常感人,不知不觉就相互拥抱起来。装上行李,登上德国造的雪地车便开始回“家”。这雪地车可以坐10个人,它在几米厚的雪地上行驶,轻快得很,另外一些同志登上了俄罗斯站的水陆两栖坦克,浩浩荡荡地在雪原上行动。所谓路就是那插在雪地上的竹竿所标记的路线。雪地车的车厢宽而矮,车轮是履带,宽1米多,那履带是塑料的,轮子是钢制的。这庞然大物能在雪地上轻飘飘地行走,只留下不到10厘米深的印痕,真是不能不佩服德国的高技术。驾驶员说:“这车子真灵,跑了八个冬天硬是不用修理,什么都不坏。 ”
不过这个时候我们最感兴趣的已不是这车子,而是窗外那冰雪世界、那海洋。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海豹! ”果然,在路边的雪地上,躺着几只海豹,它们仰起头看了我们一眼又躺下了。
不到20分钟,我们就到了长城站。那鲜红的建筑使它在雪原上显得特别光彩照人,远远地就听到那熟悉的锣鼓声,看到了那摆动着的彩旗。
安徽日报2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