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广
到家了,又一批欢迎的人群拥上来,我们的心头涌起了一股暖流。这时我突然看到,在那高高的旗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这场景令人终生难忘。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那是沁人肺腑的温暖,这种感情不亚于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因为这是在南极,在无国界的土地上,在国土之外一个不需要签证的地方。这是经历了两万多千米,穿越了十几个国家的领空与领土之后,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一个远离祖国、在地球南端的家。
走进生活栋(南极长城站对所属的每一幢建筑均命名为“XX栋”),一幅红色的标语映入眼帘:“欢迎祖国亲人! ”又是一股令人揪心的感动:是啊,我们到家了!
到家的感觉真好,野外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尤其让我们意外的是,这个家是这样的排场,这样的舒适:生活栋是镶着红边的两层白色小楼,整个建筑悬空架在钢筋水泥墩上,像是一座水上建筑。后来发现,几乎所有的南极建筑都是如此,也许是为了防潮、通风,也许是为了打地基的方便。考察站多依海而立,滨海的卵石层很厚,挖墙基是很困难的事。
室内的设施真是够阔气的。上下楼层全是木质地板,我们每人一间带有卫生间的卧室,虽然达不到星级宾馆的水平,但确实是够气派的了。室内过道一尘不染,明亮如镜。我住在楼上的210房间,掀开窗帘便是优美如画的海滩、海岛,一群群海鸥在海面上飞翔,犹如仙境。
打开橱柜,只见已塞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果、罐头、饮料,本来已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一看这情景,真有点喜出望外。这时楼下喊着吃饭了。
这是一个早已准备好的欢迎宴会,14次队的大厨拿出了看家本事,烧了一席色香味俱佳的上海菜,摆满了一条长桌。按需分配,每人拿起一个大盘,吃起自助餐来。这饭菜的丰盛又是出人意料,我是做好吃100天罐头面包的准备的,没想到有米饭吃,更没想到有鱼有肉有新鲜的鸡蛋,甚至有新鲜的蔬菜。吃了好几天乱糟糟的西餐,见到这可口的饭菜,我们在老队长汤妙昌致词后便狼吞虎咽起来,风卷残云,转眼之间吃完了,又去捞取一盘。
午饭后,顾不上休息,新老队员便开始相互交接工作了。按惯例,交接工作至少一星期,但是老队员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13个月,人人归心似箭,据说有两位已经两天没睡觉了,盼我们真是望眼欲穿,都担心天气不好,我们不能及时赶到。他们恨不能跟着下午的班机就往回赶。
我与赵俊琳博士的工作不存在交接问题,便到周围去走走看看。除了这座主楼以外,还有娱乐医疗栋、发电栋、气象栋、通信栋、科研栋、综合库、仪器库等,一律涂上鲜红的油漆。娱乐栋里有乒乓球台、台球桌、图书馆、医疗室。食品库里放满了够吃一年的食品,几乎是应有尽有。综合库十分气派,有大吊车、铲车、油罐车、吉普车、雪地车、橡皮艇,还有各种加工车间和库存房。这时我开始埋怨老南极赵博士了,他曾告诉我连铁钉、信纸、镐头都要带,害得我一路辛苦。他也笑开了:“我随三次队来扩建长城站时,真是这样。说起来你不相信,我三个月中只跑到船上洗了一次澡,睡在睡袋里,又潮又臭,哪有现在这样的条件?比起那时候,现在真是天堂了。 ”几个年轻的单身汉说:“比起我们在国内的条件,这里也是天堂了。 ”可不,这条件比我们科大的博士楼也要高一个档次。听老队员说,在相邻八个国家的考察站中,我们的建筑设施是第一流的,两层楼房的仅此一栋。
2013年11月19日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