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研究院”在肥露峥嵘
开栏的话 以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实现创新成果向生产力的不断转化,已成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依托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美国一手缔造出硅谷这一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其至今仍是全球高技术产业聚集地的代称;
爱尔兰利默里克国家科技园在企业与教育和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的纽带,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中介、孵化服务,并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入驻,利用本地人才进行本地化,促成本土高技术公司的建立和发展,逐渐培育起了信息与通信技术、新材料、电子商务等现代主打产业;
有“台湾硅谷”之称的台湾第一科技园——新竹科技园区,利用周边高校、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设置太空图书室、同步辐射中心、精密仪器发展中心、晶片设计制造中心、高速电脑中心等六大实验室,形成政、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架构……在全球科技创新向产业、向生产力转化的典范实践中,随处可见优质科教资源的身影。
9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使“深化改革”成为热词,其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破除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科技迸发的活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合肥市与中科大,一个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创新实践屡有举世瞩目之举;一个是享誉全球的高等学府,科技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灿若群星。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与中科大四方合作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不断探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在创新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上搭建一道桥梁。
11月23日,合肥市委外宣办举办新闻发布会,对中科大先研院建设情况进行权威发布。今天起,本报开辟“共铸创新高地,翥梦中国硅谷——探访中科大先研院”专栏,对这里正在进行的创新探索进行系列深度解读。
在合肥创新大道与望江西路交叉口西南隅,一幢空中俯瞰呈“X”形的新大楼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在建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已完工的综合主楼,命名“未来中心”,寓意探索未来世界。
创新,其实质就是对未来世界的探索。以不断创新为建院大任,今天的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在成为合肥乃至安徽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引爆点”。这片创新高地上正在进行着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实践,将在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的“死亡之谷”上飞架一座桥梁,树立全国典范。
高屋建瓴,中科大先研院先声夺人
一年前,中科大先研院从一片荒地破土动工,这里原是永和村。一年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拔地而起,未来将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新高地。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诞生,饱含各方寻求创新发展的决心:2011年12月24日下午,首届合肥市-中科大市校联席会,提出“大城名校”战略,双方第一次设想市校共建“科教创新园”;2012年4月5日,市校联合向安徽省汇报规划,得到大力支持;5月23日,省领导率团赴京,与中科院接洽,设想获中科院大力支持。安徽省省长和中科院院长共同担纲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上下同欲者胜!凝聚各方共识,2012年7月28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在合肥高新区破土动工。开工仪式上,安徽省、中科院、教育部、科技部、合肥市、中科大主要领导为先研院培土奠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发来贺信。
2012年10月24日,在高新区提供的一栋办公楼内,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勉励,希望先进技术研究院继续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体制创新、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为推进创新型安徽和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这个项目,是安徽历史上国家领导人单独为一个项目发来贺信的项目。”回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历程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曾指出。
自下而上积极推动,自上而下高度重视,新生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究竟是一个什么项目?
先研院方面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是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建设原则设立,开展高技术研发与应用和高端应用人才培养为主的实体机构,是中科大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科大主体教学和科研体系的外延。
开发“富矿”,促科技成果产业化
坚持依托自主创新、突出开放承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十一五”以来,合肥进入了一个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新阶段。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奠定了合肥建设与发展的更高起点。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新的城市形象定位和新的城市名片,合肥全面开启“新跨越、进十强”征程,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
资源有限,创意创新无限。合肥加速转型向前,创新始终是高扬的战旗。
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作为一所以基础研究闻名于世的重点高校,中科大面向科学前沿,不断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领域取得新突破,结出璀璨学术创新成果。2012年,该校又有新的科技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步奖;仅当年,就获国家和省等各类科技奖励18项。
“中科大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不仅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也要为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一流贡献。”中科大先研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中科大先研院成立的初衷。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研究向产品和市场的产业化转移转化必不可少,然而,彼此之间历来存在转移转化的鸿沟,被称为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的“死亡之谷”。
“我们该怎么做?是让大学直接去开发市场、做产品、办企业吗?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大学越俎代庖,做了研究机构和企业应该做、擅长做的事情。”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看来,跨越“死亡之谷”,最好的办法应该构建一个桥梁、通道和创新链条,让技术和人才可以无障碍传送。“先进技术研究院希望能做好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服务,做好与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和微小创新型企业的服务工作,通过引进人才、股权激励等方式,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跨越‘死亡之谷’。”
无疑,新生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就是这样一个桥梁、通道和链条。得益于它的打造所产生的“磁力”,合肥正在成为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地,产学研直接转化的藩篱正在被不断突破。同时,因为是教学和科研体系的外延,中科大先研院的成立并未削弱——现实应用需求与科技研发之间激荡出的灵感火花,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中科大科研队伍的科研实力。
首战告捷,好体制引八方创新资源集聚
创新需要“革故”,创新不能亦步亦趋。
立志把顶尖高校“藏在深闺人未知”的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发扬光大,使这些科技成果从“束之高阁”向造福区域经济和黎民苍生转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自身的成长历程,也处处饱含创新色彩。
“不是学校,不是企业孵化器,不是科研院所,也不是政府事业单位,但兼具它们的部分功能,改变以往政产学研‘各拉各车’互不相通的局面。”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先研院一期建设575亩,合肥市作为建设主体,中科大作为运行管理主体,双方共同抽调力量,协同分工管理,一开始的建设过程就是一种创新。
据介绍,人才培养功能是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区别于国内大多数“研究院”的显著特征。
今年9月15日,先研院迎来首批400多名研究生入住,包括微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方向。“这里的人才培养采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和创业辅导员制,注重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先研院方面负责人介绍,目前,先研院已聘任8位创业导师,都是所属行业龙头企业的领军人物,代表国内外同行业的科技最高水平。这里的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研究,作为配套体制,学生们取得了发明专利、为企业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等,都有可能为学生学业成果评价“加分”。将来,这些人才或进入企业,或者将自己掌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对防止人才外流,也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条‘沉默者的长跑’,是一条艰苦的‘长征路’,是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创新之路漫漫,无法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开局无疑值得喝彩: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中国移动研究院等20多家知名企业都在此抢建研发中心;孵化注册创新企业20余家,吸引注册资金1.9亿元;与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明翰大学、牛津大学等海外名校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初步达成合作协议,在美国“硅谷”设立办事处,海外智慧竞相接洽;先研院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跃跃欲试,开始寻找合适的企业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造福苍生……
在这里,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正在被充分激活,然而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围绕省市重点扶持产业,设计和推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形成集人才、技术、产业、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产业孵化模式。
“我们不以壮大自身为目的,而是不断分离出可以独立实现产业化的技术或管理团队。”先研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坚持科教结合、优势转化和人才强院战略,先研院将坚持对接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对接中科大海内外校友、对接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对接区域发展“四个对接”,坚持科教结合的自主创新、校企合作的应用创新和国际合作的开放创新。
“大学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支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多次强调,先研院是城市与大学合作发展的新模式、科技体制创新的产物、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平台,先研院的探索将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积累经验。
赵登岩2013-11-25 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