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与中科大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冬日,合肥高新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一派繁忙。
去年7月奠基的先进技术研究院,目前已招收400名工程硕士,吸引了英特尔、微软等20多家创新联合体入驻,未来网络城域试验网、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工程总控中心等世界级高端研发平台也先后落户。
在合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由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及中科大四方共建的创新平台,以打造“江淮硅谷”的雄心,初步展示出无穷的创新驱动魅力。
科学决策——子落合肥谋创新
在合肥创新大道与望江西路交叉口西南角,一座“X”形建筑引人注目,它就是中科大先研院新落成的综合主楼,被命名为“未来中心”。通过这个“X”,可以探索未来世界。
加速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加速转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迫切需要原始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对正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而言,加速创新驱动,迫在眉睫。作为省会城市,唯有高举创新驱动大旗,加速实施创新战略,打造创新高地,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全省跨越发展。
对正在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高校的中科大来说,加速创新驱动,同样意义非凡。用中科大校长侯建国的话说,中科大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也要为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一流贡献。只有产学研一体化,才能真正释放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能量。
迫切的需要和共同的责任,让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中科大决定携手共建中科大先研院,共同打造一个新的国际化科技交流开放平台和区域创新集群,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深入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
高层决策,子落合肥,加速推进。2012年7月28日,中科大先研院在创新资源丰富的合肥高新区奠基,同年10月24日揭牌。
侯建国说,先研院将依托中科院的科教优势,发挥“高原效应”,打造“示范效应”,突出产学研用结合,形成“集聚效应”。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源头创新活动中,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在与国际前沿科技接轨,与区域发展战略接轨的基础上,汇聚和造就一流人才、培育和转化一流成果、催生和布局一流产业。
中科大先研院的成立与建设,将为充满创新精神的安徽再增加一台重量级的创新“引擎”。
体制创新——多方共建筑平台
创新驱动的过程,也是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构建的过程。如果把创新生态体系比作一棵大树,树干的构建往往是由政府通过体制创新来完成的。构建了树干,就等于构建了创新生态体系中带有方向性的框架性平台。
2012年7月,在中科大先研院开工仪式上,国务院有关领导发来贺信,希望中科大先研院把握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进一步汇聚人才、推出成果、促进转化,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成果研发基地、转化基地,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2012年10月,在中科大先研院的揭牌仪式上,省委主要负责人特别批示,希望中科大先研院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体制创新、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为推进创新型安徽和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要立足长远,创造新的体制机制,以崭新的理念和思路来共同探索推进。 ”多次赴建设现场调研督战的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在加快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过程中,要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其中,全力以赴推进。
为有效整合各类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高层决策者决定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建设原则,让中科大先研院成为开展高技术研发与应用和高端应用人才培养为主的实体机构,并作为中科大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科大主体教学和科研体系的外延。
中科大先研院的布局谋划,是体制创新的生动实践。按照“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体制,先研院将坚持科教结合、优势转化和人才强院“三个战略”;坚持科技与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与金融投资“四个融合”;坚持对接中科院各科研院所、对接中科大海内外校友、对接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先进技术成果研发基地、转化基地,成为省院共建、市校合作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
搭建好这个创新平台,同样离不开先研院自身的管理创新。一年时间内,先研院已经出台了包括《院长办公会制度》、《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项目支持暂行办法》、《共建研发机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形成了一整套创新发展工作套路。新制度不仅解决了创新成果转化审批周期长的问题,还大大鼓励了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有人这样评价,中科大先研院是“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的“三无单位”,既不是大学,也不是孵化器,更不是产业园,而是介于企业、大学和产业园之间的“混合体”。然而,更多的人对这个“混合体”充满期望:打破政产学研“各拉各车”的现状,以一种全新的机制体制,无限延长创新链条,完善创新生态系统。
为推动中科大先研院建设,我省将其纳入安徽省“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建设,合肥市将其作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一号创新工程。目前,省及合肥市已先后投入10多亿元,在项目申报、科研经费、人才引进、产业引导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主体协作——创新体系更完善
要使一系列体制创新举措真正开花结果,离不开各相关创新主体间的聚合与融合。这既是创新生态体系自身不断完善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
中科大先研院以生动而富有成效的实践和崭新的建设成果,向世人展示了在协同创新中的魅力。
2013年1月29日,先研院首届先进技术和资本推介会在合肥举行,68个技术先进且富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吸引了国内外48家金融与投资机构,其中10多个项目当场达成合作意向。
“中科大先研院就像一棵苹果树,树上结着各式各样的苹果,我们这次来就是希望怎样把这些苹果采摘下来,做成苹果派,然后推销到世界各地。 ”来自美国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评价先研院。
微软亚洲研究院自1998年建院以来,便与中科大密切合作。今年7月,微软更是将首个与中国高校联盟成立的专攻“云计算”的研究中心,落户中科大先研院。在资源互补中,共同培养更多的云计算、大数据处理、计算机和网络通信领域的优秀人才。
虽然“年轻”,中科大先研院已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戴维斯分校,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签署了合作协议;与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明翰大学、牛津大学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初步达成合作协议。中科大先研院,如同强磁场,正在吸引全球的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
这个平台为何能更好的实现创新主体协作?其一,中科大先研院毗邻融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合肥创新平台,周边聚集了科大讯飞、科大恒星、量子通讯等一批与中科大有关联的高技术企业和深圳腾讯、思科、日本NSK等知名企业,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资源高度聚合。其二,中科大先研院背后的强大支撑及其高起点的战略定位与实施,决定了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及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及中科大的综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各相关创新主体来此共同筑巢发展。
随着创新主体协作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深入,中科大先研院已经与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国际知名企业与大学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中科大海内外校友中形成“蜂聚效应”,在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形成“磁铁效应”,在社会各类高技术和投资企业中形成“溢出效应”。
可以预见,在创新主体充分协作基础上,未来中科大先研院的创新生态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创新平台将会越做越大。
蓄势起跳——创新活力始出来
成立一年来,中科大先研院的创新魅力和吸引力正日益加强。目前,一大批高端创新人才和世界级战略合作伙伴开始转向中科大先研院。“看好合肥的发展前景,再加上我是科大毕业生,有这样的创新平台,当然要回来。 ”上海某信息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在得知合肥成立先研院后,当即决定回来投资创业。中科大先研院早在成立之初就吸引了众多目光。包括海内外尖端人才、高科技企业,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中兴等知名企业,均在此抢建研发中心。在他们看来,这里是值得信赖的“创新工厂”。
中科大先研院教学环节的创新,同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子。据介绍,在中科大先研院,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研究,取得了发明专利、为企业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等,都有可能为学生学业评价加分。今年9月15日,中科大先研院迎来首批招收的400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包括微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方向。
按照计划,全面建成后的中科大先研院可容纳5000名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在读,将成为集教学、科研及应用于一体的高端科研机构。到2020年,中科大先研院将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力争组建5个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至2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开展研发项目不少于500项,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000件。在这个没有围墙的机构里,将形成人才、技术、产业、金融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孵化模式。
创新具有引力。据了解,目前先研院已经引进了信息、材料、工程等领域的科研领军人物和研发骨干40余人,其中国家“中科院人才计划”等高端人才10人。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所、企业共建了国家工程技术分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联合体20余家,孵化出创新企业近30家,吸引注册资金1.57亿元,开始呈现“高原效应”、“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
创新也具有推力。今年以来,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一路高歌猛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交易合同额实现新提升。其中,1至11月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461.12亿元,增加值868.35亿元,同比增长18.8%,专利申请量已破万件。
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在加速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必将以中科大先研院为新的创新平台,深化改革,接轨国际前沿科技,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加速创新驱动发展,在加快美好安徽建设中,继续带好头做表率。
完善“创新生态系统”
中科大先研院初战告捷,关键在于创新者走上一条探索“创新生态系统”的科学发展之路。放眼中科大先研院的未来发展,同样急需构建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
从国内看,上海、深圳等地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级创新驱动的后起之秀,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关键也在于打造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追赶者的合肥,能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离不开该市近些年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合肥的实践表明,创新驱动发展的条件主要在于政府全力引导和服务下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不断完善。
构建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政府“发力”。最主要的着力点,就是遵循市场规律,运用科学发展方法,对创新主体进行引导和服务,努力创造条件,为创新驱动搭建平台,聚合和融合创新要素与资源,激发创新主体潜能。在实践操作中,政府需要做的是立足前瞻性与开放性思维,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文件,强化人文管理和服务,引导支持创新主体的自身决策方向、行为方式和投入力度,提高创新主体融合密度,加深创新主体互动频度,推动创新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实施创新驱动,当前政府最为迫切的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和服务效能,做一个真正的“引路人”、“服务人”。(许根宏)
2013年12月16日 安徽日报